导读:一方面是大量不合格、假冒产品在广大城乡市场泛滥,一方面在大城市中又出现了高档调味品消费潮,中国调味品市场无疑正在经历着两极分化的裂变,而新一轮的兼并重组浪潮更加速了调味品市场格局的演变。   “黑调料”充斥低端市场   近日,在国家质监总局组织

一方面是大量不合格、假冒产品在广大城乡市场泛滥,一方面在大城市中又出现了高档调味品消费潮,中国调味品市场无疑正在经历着两极分化的裂变,而新一轮的兼并重组浪潮更加速了调味品市场格局的演变。

  “黑调料”充斥低端市场

  近日,在国家质监总局组织的一次质量抽查中,发现酱油、酱产品有1/4不合格,有的产品防腐剂竟超标10倍。而此次曝光的酱油、酱产品问题仅仅是冰山一角,记者在一家食品专业网站上输入“调味品”进行搜索,仅仅两个页面就包含“北京:鲜风牌鸡精因不合格下架”、“成都食品调味品问题多”、“‘红梅牌’调味品被查出质量不合格”、“1至2月份郑州鸡精合格率不到三成”、“杭州查获440公斤假冒味精”、“非碘私盐冲击食盐市场”、“石狮查获43箱假醋”、“温州查获600包假冒鸡精”、“南京市场假胡椒粉泛滥”等负面报道,占所有搜索结果的1/5以上。

  走访了北京几家大型超市,并没有发现近期被“通缉”的这些调味品,但在城乡结合部的小超市、食杂店和农贸市场,记者发现这些流通渠道里销售的调味品问题很多。以酱油为例,这里大部分都是杂牌、小厂的产品,还有的甚至是无厂名、厂址、保质期的“三无”产品;有的产品根本没有酱油应有的酱香味和鲜味,只有咸味,还有的甚至有些苦涩的味道。香辛料的问题则更为突出,不少农贸市场里销售的辣椒粉、花椒、大料等大多为露天摆放,连最起码的卫生都无法保证。

  在京北一家大型农贸市场,一位兼营蔬菜和调味品的小老板向记者透露,调味品的利润比卖菜大多了,而且不愁销路。由于价格极其便宜,这些调味品的消费者绝大部分是消费能力很低的农民工、老年人,还有的流向了小餐馆、路边摊。

  高端消费趋势显现

  在北京庄胜崇光百货、当代商城、旺市百利、北辰购物中心等大型商场,花样繁多的各种调味品大多要占据两个以上的货架,仅仅酱油就包含生抽、老抽、酿造酱油等,还有专门用于凉拌菜、清蒸鱼等的酱油。在此次酱油、酱产品抽检中上“红榜”的广州致美斋和佛山海天的多种产品位列其中,北京和田宽的产品也占据了较大席位。除开盐、糖、醋、味精等传统调味品,一些新型的复合型调味品,如水煮鱼调料、涮羊肉调料以及各种汤料等更是由于方便实惠、顺应现代都市生活节奏而受到了许多消费者的青睐。

  许多进口调味品开始“入侵”中国人的厨房。在一些大型超市,记者发现了从日、韩进口的酱油、芥末、咖喱以及各种特殊口味的酱料等调味品。导购员告诉记者,喜欢尝新鲜的年轻人、追求品质生活的都市白领、有海外生活经历的“海归”以及外国人是这些调味品的主要消费群体,尽管价格比国产同类商品要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卖得依然很好。

  有数据显示,在经济发达地区每消费10元的食品,其中就包含了一元的调味品消费,而在广大农村市场却远远达不到这个水平。由此可见,中国调味品市场区域发展很不均衡,两极分化相当严重。

  国际化专业化重组启幕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调味品行业目前进入了一个大转变、大调整和大分化时期,而新一轮国际化和专业化兼并重组正在拉开帷幕。

  日本味之素株式会社在上海宣布已经完成了对法国达能集团旗下淘大食品集团的收购,味之素借此获得了淘大食品集团在香港地区、北美、欧洲的中式酱油和冷冻食品业务,同时还包括淘大在内地的中式酱油合资企业——上海淘大食品集团60%的股份。味之素(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前田宏一介绍,目前淘大在全球酱油类调味品市场的占有率大约为5.5%,位居第三。而在中国内地液体调味品市场,淘大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25%,仅次于李锦记。这是继今年年初日本味滋康入主“北京和田宽”并控股“龙门和田宽”和“虎王和田宽”之后,跨国巨头在中国调味品市场的又一重要动作。

  据中国调味品协会会长卫祥云介绍,除开上述跨国企业的两次大并购外,今年年初,北京王致和集团公司也宣布与广西桂林腐乳厂合并重组成立王致和(桂林腐乳)有限公司,另有几家国内外著名的大牌食品和调味品集团公司也正在紧锣密鼓地策划兼并重组事宜。纵观这次国际化、专业化兼并重组在中国大地上的搏杀过程和结果,正是近十年来中国调味品生产与市场发展的必然现象,也是中国调味品的品牌集中度不断提高的集中释放。据卫祥云预测,这种现象还将愈演愈烈,中国调味品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调味品上演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