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据甘肃省统计资料显示,目前甘肃省中药材竞争力现状如下:   甘肃是中药材资源大省,有中药材1527种,其中植物药1270种,动物药214种,矿物药43种。近年来,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品种多元化、布局基地化、经营规模化、市场专

据甘肃省统计资料显示,目前甘肃省中药材竞争力现状如下:

  甘肃是中药材资源大省,有中药材1527种,其中植物药1270种,动物药214种,矿物药43种。近年来,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品种多元化、布局基地化、经营规模化、市场专业化的发展格局。

  (一)发展现状和特点

  2004年甘肃省中药材播种面积210.11万亩,产量34.11万吨,产值19.29亿元,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表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种植品种日益丰富。由当归、黄芪、党参等个别品种发展到当归、党参、黄(红)芪、柴胡、大黄、天麻、黄连、板蓝根、甘草、羌活等多个品种。

  2、面积扩大,产量提高。甘肃省中药材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由1978年的22万亩、1.28万吨,增加到2004年的210.11万亩、34.11万吨,分别增长9.55倍和26.65倍。初步形成了以陇西为中心的黄芪、以文县为中心的党参、以民勤为中心的小茴香、以礼县为中心的大黄、以岷县为中心的当归、以武都为中心的花椒等中药材重要产业基地。

  3、种植规模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优势。从横向对比来看,2003年甘肃省中药材播种面积为139.6千公顷,位于全国第二位(低于河南),在全国具有一定优势。

  4、优势特色产品突出。在甘肃省所产药材中,尤以当归、党参、黄(红)芪、大黄为拳头产品,是优质地产地道药材,闻名全国乃至全世界。

  5、地域分布差距较大。从区域布局来看,甘肃省中药材生产主要分布在定西、陇南和张掖等地区(嘉峪关不产中药材),分别占甘肃省生产总量的43.02%、12.97%和9.31%。定西地区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生产基地,发展中药材产业具有资源、市场、技术、环境等方面的优势。中药材年种植面积已超过100万亩,规模种植品种20多个,年产量1.65亿公斤,中药材已是定西地区的一大支柱产业。

  (二)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药材种植规范化(GAP)建设亟待加强。近年来由于中药材市场的繁荣,农民种植中药材追求产量忽视质量,使用化学肥料、农药,采用硫磺熏蒸药材,使中药有效成份不稳定,增加了有害成份,砷、汞等重金属超标使中药材质量下降。这些因素造成中药材乃至中成药出口困难,入关后面临的挑战更为严重。国家药品监督局根据以上情况,已经开始制定了符合国际通行的药材培植质量管理规范(GAP)在国内推行。甘肃省是中药材大省,在中药材的培育种植规范化方面首当其冲,建立企业化的药材种植示范基地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

  2、中药材发展缺乏品牌意识。目前甘肃省所产当归、党参和大黄等优势产品中至今还没有一个品牌产品,因此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产品效益的提高。

  3、中药材的产品开发和加工技术尚处于较低水平。目前甘肃省生产的中药材当家品种不少,但是中药产品并不多。这与甘肃省一定程度上忽视中药研究,用于中药材科技研发资金和人力投入不足有很大关系。与此同时,近年来甘肃省的中药生产工艺虽有一定的进步,但离现代化医药工业优质化生产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中药产业的生产技术尚未根本摆脱作坊式生产的局面,缺乏科学规范的标准和质量控制手段,很难保证产品质量的均一、稳定性。

  (三)对策建议

  1、加大科技投入,加快中药研究步伐,延伸产业链。各级政府要千方百计加大对中药科技的投入,尽快建立中药研究机构,加强对品种种植栽培的研究,对中药新产品的研究,延伸产业链,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

  2、加快建立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实现中药材生产的科学化和规范化。通过建设比较大型的、具有完善技术规程和管理技术体系及稳定规模的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形成高产、优质、稳定、高效、可控的生产格局,保证中药材生产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为全国和世界提供符合GAP的当归、党参等地道药材,并成为甘肃省中药材GAP种植的示范基地,为甘肃省中药材今后畅销全国,走向世界奠定基础。

  3、尽快注册中药品牌,提高市场效益。注册具有专利性质的产地证明商标,以保护发展甘肃省中药产业,造福人民。

中药中药材甘肃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