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对行业内相关的专家、厂商、渠道商、业务(销售)人员及客户进行访谈,获取最新的一手市场资料;
- 艾凯咨询集团对长期监测采集的数据资料;
- 行业协会、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国家发改委、工商总局等政府部门和官方机构的数据与资料;
- 行业公开信息;
- 行业企业及上、下游企业的季报、年报和其它公开信息;
- 各类中英文期刊数据库、图书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文献资料;
- 行业资深专家公开发表的观点;
- 对行业的重要数据指标进行连续性对比,反映行业发展趋势;
- 通过专家咨询、小组讨论、桌面研究等方法对核心数据和观点进行反复论证。
报告简介:
《中国大豆压榨行业与豆油市场分析》
(1)中国食用植物油生产和消费在世界上的地位
根据《油世界》的数据,2004年中国豆油、菜籽油、花生油和棉籽油的产量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比重为13%,28%,49%和29%。
2004年中国植物油消费量达到1791.2万吨,占到世界植物油总消费量的16.6%。中国豆油、菜子油、花生油、棉籽油和棕榈油的消费量分别占世界消费量的比重为19%,31%,53%,23%和11%。按照13亿人口计算,年人均植物油消费量约为13.8千克,低于20.4千克的世界人均植物油消费量水平。预计2010年中国人均食用植物油消费将达到16.88公斤,消费总量将达到2270万吨。今后中国食用植物油消费将以年平均增加100万吨以上的速度递增。
(2)中国食用植物油供求和市场变化特点
国内生产的植物油品种中,花生油、豆油和菜子油是最主要的三种。中国农业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有限,不可能大幅度提高油料种植面积,所以国内大豆、花生、油菜籽产量增加主要依赖技术进步提高单产,但短期内难以大幅度地提高油料产量水平。而世界上大豆供给充足,棕榈油资源丰富,只能通过增加进口大豆、提高豆油产量和增加棕榈油进口量来的增加中国油脂供给。
由于中国花生油消费群体稳定,同豆油和菜子油相比,属于较高档植物油品种,同其他两种油之间的替代性较差;国际市场的变化对其影响也不大,花生油市场运行有其独特的背景和特点。豆油和菜子油之间的市场关联度较强,豆油受国际大豆市场价格变化影响大,所以中国食用植物油市场的变化主要受国际大豆市场价格的变化影响。
(3)中国大豆压榨能力严重过剩
中国产大豆是非转基因大豆,但生产能力有限产量;随国内畜牧业和饲料行业的发展,对饲料蛋白原料的需求也大幅度增加,刺激国内大豆压榨能力大幅度提高,巨大的缺口只能靠进口来解决。
过去中国大豆压榨企业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近年大豆压榨能力在华东、华南、东南沿海地区快速提高。东北地区国产大豆除一部分可以进入华北地区外,主要在当地压榨消费;其他地区的大豆压榨企业主要或完全依赖进口大豆来解决。
根据我们的统计,目前国内大豆日压榨能力为26.6万吨,按年加工300天,实现85%的理论加工能力来计算,实际压榨能力在6800万吨左右。
根据中国大豆实际压榨量,平均开工率在50%左右,个别年份如01/02和03/04年份开工率只有40%左右。
目前中国大豆压榨行业进入最激烈的竞争时期,影响大豆压榨行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包括:区位优势、技术条件、管理水平、生产能力、品牌优势、价格优势等。
(4)中国豆油共给和消费
近年来,中国豆油产量持续增加,20世纪90年代初期只有70万吨左右,到了中期提高到150万吨左右,90年代后期增加到200万吨左右。2000年之后,随中国大豆压榨能力的大幅度提高,以及大豆进口量的大幅度增加,国内豆油产量逐年大幅度增加,2000/2001年度为340万吨左右,2002/2003年度提高到450万吨左右,预计本年度将达到520多万吨。
豆油产量在年度间也有一些波动,主要是由大豆进口政策变化,而导致大豆进口量减少造成的。2001/2002、2003/2004年度中国大豆进口量分别由上年度的1325和2142万吨,下降到1038和1693万吨,直接导致豆油产量出现下降。
20世纪90年代,中国豆油进口曾经历过一个快速增加和持续下降的过程。90年代初期的豆油进口量在10-20万吨之间,到1994/1995年度达到137万吨的当时历史最高水平。而后随国内豆油产量的增加,豆油进口量持续减少,2000/2001年度,曾减少到7.6万吨的低水平。
近几年,随国内经济的继续快速增长,油脂消费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的快速启动,以及中国加入WTO后豆油进口配额数量的增加,豆油进口量又出现快速增加的态势。
中国豆油消费主要集中在大豆主产区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中东部、河北、山西、山东中西部、河南中北部、江苏和安徽北部。
在全国各地区城市也消费大量豆油,消费豆油的主要形式是小包装精练豆油。
在豆油主要消费地区,农村家庭居民的豆油消费量普遍高与城市居民的家庭消费量。但近几年,城市餐饮业的消费量很大,除高档宾馆和饭店外,消费豆油主要以散装豆油消费为主。
(5)中国豆粕供求特点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豆粕产量只有400万吨左右,经过几年缓慢的增加后,到90年代后期增加到1000万吨左右。随中国大豆压榨能力的迅速提高,2000年之后中国豆粕产量快速增加,预计2004/2005年度将达到2400多万吨。
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内豆粕需求量只有300多万吨,到90年代末期达到1400万吨左右;近几年中国豆粕需求仍以年均增加10%左右的速度增加,2004/2005年度达到2240万吨。
中国豆粕需求量快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农村养殖业由过去小规模分散养殖向规模化养殖方向转变;同时,中国畜禽产品产量也继续增加,从而带动了饲料业的快速发展。
(6)中国大豆压榨效益
1998/1999年度的大豆压榨效益曾高达500元/吨左右;一个日压榨大豆能力500吨的企业,年压榨大豆10万吨的大豆压榨企业年利润可以达到5000万元。
即使到2001年8月份之前,中国大豆压榨行业效益一直维持在200元/吨以上。
丰厚的大豆压榨利润刺激了中国大豆行业的快速扩张,导致大豆压榨能力过剩,大豆压榨效益下降,2003年上半年开始出现全行业亏损。2003年10月,中国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扬,国内大豆压榨企业也大幅度提高了豆油和豆粕价格,大豆压榨效益出现快速回升,2004年4月份的大豆压榨效益曾达到500元/吨。
从2004年6月份开始,中国大豆压榨行业进入全行业亏损,至今,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目前的亏损额在150元/吨左右。
由于国产大豆和进口大豆在价格、质量等方面的差距,进口大豆和国产大豆压榨效益间还存在一定差距,有时进口大豆压榨效益高于国产大豆,有时则相反。
由于中国各地区进口大豆价格差距不大,而各地区豆粕和豆油价格有一定差距,北方地区豆油价格比南方高;豆粕价格比南方低,但压榨效益相差不大。
(7)结论
中国油料生产能力有限,但植物油消费却逐年持续增加;为满足国内需求只能依赖大量进口大豆,以及进口棕榈油和豆油等来解决。
目前中国大豆压榨能力严重过剩,压榨效益大幅度下降,目前处于严重亏损或微利状态,压榨行业竞争激烈。
精练油行业也处于品牌和规模竞争阶段。
《中国大豆压榨行业与豆油市场分析》 I
第一章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1
1.1中国宏观经济发展与展望 1
1.1.1中国经济仍将保持较高增长速度 1
1.2 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形势 2
1.3中国经济政策 3
1.3.1财政政策已由积极向稳健转变 3
1.3.2继续实行稳健货币政策 3
1.3.3中国农村发展政策 3
第二章 中国食用植物油市场综述 4
2.1中国食用植物油生产及在世界上的地位 4
2.2中国主要油脂产量情况 4
2.2.1 豆油 5
2.2.2 菜籽油 5
2.2.3 花生油 5
2.2.4 棉籽油 5
2.3中国食用植物油消费及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 5
2.4中国食用植物油市场规模和消费水平分析 6
2.4.1中国食用植物油市场规模 6
2.4.2中国植物油的消费结构 6
2.5中国食用植物油供求分析与预测 7
2.6中国食用植物油市场价格变化 8
第三章 中国油料生产布局、生产特点及生产变化 9
3.1中国大豆生产布局、生产特点及生产变化 9
3.1.1 中国大豆生产布局 9
3.1.2 中国不同地区大豆生产特点 10
3.1.3 中国不同地区大豆生产变化及趋势 10
3.1.3.1东北地区大豆生产变化 11
3.1.3.2黄淮海地区大豆主产省生产变化 12
3.1.3.3黑龙江省大豆生产成本和效益 13
3.1.4 中国大豆品质特征 13
3.1.5 大豆生产、流通、加工、消费链特点 13
3.2 中国油菜籽生产布局、生产特点及生产变化 14
3.2.1 中国油菜籽生产布局 14
3.2.2 中国不同地区油菜籽生产特点 15
3.2.3 中国不同地区油菜籽生产变化及趋势 16
3.2.4 湖北省油菜籽生产成本和收益 17
3.2.5 油菜籽生产、流通、加工、消费链特点 17
3.3中国花生生产布局、生产特点及生产变化 17
3.3.1 中国花生生产布局 17
3.3.2 中国不同地区花生生产特点 18
3.3.3 中国不同地区花生生产变化及趋势 19
3.3.4 山东省花生生产成本和收益 19
3.3.5 花生生产、流通、加工、消费链特点 20
第四章 中国豆油生产与消费 21
4.1 中国豆油生产变化 21
4.2 中国豆油进出口变化 21
4.3 中国豆油消费 22
4.3.1 中国豆油主要消费区域及消费特点 22
4.3.2 中国小包装豆油消费特点 22
4.3.3 中国豆油消费量变化 23
第五章 中国大豆压榨行业分析 25
5.1 大豆压榨生产行业竞争力分析 25
5.1.1 大豆压榨行业竞争力因素分析 25
5.1.2 豆油行业主要竞争者 26
5.1.3 重点竞争企业优劣势分析 29
5.2中国大豆压榨行业主要技术水平 32
5.2.1 加工技术现状 32
5.2.2 加工技术来源 32
5.2.3 加工设备来源 32
5.3 豆油替代品之间的竞争力分析 33
5.4 外资进入中国植物油行业的情况 33
5.4.1 嘉里粮油 33
5.4.2 益海(中国)集团 35
5.4.3 中粮集团油脂部 37
5.5 进入中国豆油行业的壁垒分析 38
第六章 中国大豆压榨效益变化及行业利润 39
6.1 大豆原料价格变化 39
6.1.1 国产大豆价格原料价格的变化 39
6.1.2 进口大豆价格变化 40
6.2 豆油价格变化 41
6.3 豆粕价格变化 41
6.4 中国大豆压榨行业利润变化 42
6.4.1 大豆压榨行业利润变化 42
6.4.2 进口和国产大豆压榨利润变化比较 44
第七章 中国政府政策与大豆压榨行业 45
第八章 食用植物油行业经济效益指标及投资风险 47
8.1 中国食用植物油行业主要经济指标 47
8.2 CJ进入中国提炼工厂的可行性 47
附录: 48
表1, 中国主要食用植物油产量变化(1999/2000-2004/2005) 48
表2, 中国主要食用植物油品种批发市场价格(2000-2005) 48
表3, 中国黑龙江省大豆生产成本与收益变化(1998-2003) 50
表4, 大豆主产省粗脂肪含量状况 51
表5, 大豆主产省蛋白质含量状况 51
表6, 中国湖北省油菜籽生产成本与收益变化(1998-2003) 52
表7, 中国山东省花生生产成本与收益变化(1998-2003) 53
表8, 中国各地区主要大豆压榨企业(>1000吨/日) 54
表9, 中国食用植物油平衡表(1995-2004) 56
表10, 1996-2004年东北地区大豆种植面积 57
表11, 1996-2004年黄淮海地区大豆种植面积 57
表12, 1996-2004年东北地区大豆分省产量 57
表13, 1996-2004年黄淮海地区大豆分省产量 58
表14, 1996-2004中国油菜籽分省种植面积 58
表15, 1996-2004中国油菜籽分省产量 59
表16, 1996-2004中国花生主产省种植面积 59
表17, 1996-2004中国花生主产省产量 60
表18, 中国大豆分国别进口(2000-2004) 60
表19, 中国大豆分国别出口(2002-2004) 60
表20,中国菜子粕出口和出口价格 60
表21, 植物油进口税号及税率 61
表22, 油籽进口税号及税率 62
表23, 各种粕类进口税号及税率 63
表24, 中国加入WTO后的豆油进口配额数量 63
表25, 中国初榨和精练豆油进口数量(1998-2004) 63
表26, 中国豆油分国别进口(1999-2004) 64
表27, 中国棕榈油进口(1999-2004) 64
表28, 中国的银行贷款利率 64
表29, 中国大豆压榨行业平均压榨利润变化(1996-2005) 64
表30, 中国进口和国产大豆平均压榨利润变化(2002-2005) 65
表31, 2004年全国食用植物油加工业分地区主要经济效益指标(%) 66
表32:2004年1-11月食用植物油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前50名企业(亿元) 67
表33:食用植物油企业资产总计前50名企业 (亿元) 69
表34:食用植物油企业利税总额前50名企业(万元) 71
表35:2004年1-11月食用植物油产量50名企业 (吨) 73
表36:2004年1-11月全国食用植物油产量 (万吨) 75
续表36:2004年1-11月全国食用植物油产量 (万吨) 76
第九章 2004年1-11月食用植物油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77
表37: 2004年1-11月食用植物油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万元) 77
表38:食用植物油行业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金额5000万元以上项目名称 79
第十章 行业经济指标汇总 80
表39:工业总产值(当年价) (亿元) 80
表40:工业销售收入 (亿元) 80
表41:利润总额 (亿元) 80
表42:利税总额 (亿元) 80
表43:资产合计 81
表44:报告期内从业人员人数 (万人) 81
第十一章 食用植物油加工经济效益分析分项表: 81
表45: 2004年1-11月全国食用植物油行业分地区主要经济指标(亿元) 83
续表45: 2004年1-11月全国食用植物油加工行业分地区主要经济指标(亿元) 85
续表45: 2004年1-11月全国食用植物油加工行业分地区主要经济指标(亿元) 87
表46: 2004年1-11月全国食用植物油加工业分地区主要经济效益指标(%) 89
大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