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对行业内相关的专家、厂商、渠道商、业务(销售)人员及客户进行访谈,获取最新的一手市场资料;
  • 艾凯咨询集团对长期监测采集的数据资料;
  • 行业协会、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国家发改委、工商总局等政府部门和官方机构的数据与资料;
  • 行业公开信息;
  • 行业企业及上、下游企业的季报、年报和其它公开信息;
  • 各类中英文期刊数据库、图书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文献资料;
  • 行业资深专家公开发表的观点;
  • 对行业的重要数据指标进行连续性对比,反映行业发展趋势;
  • 通过专家咨询、小组讨论、桌面研究等方法对核心数据和观点进行反复论证。

报告简介:

中国新型工业化发展市场分析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2009)
  工业化是由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存在着一般的规律性;但在不同体制下,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可以有不同的发展道路和模式。第一,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追求的工业化,不是只讲工业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实现这几方面的兼顾和统一。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标志和落脚点。第二,新的物质技术基础。我国工业化的任务远未完成,但工业化必须建立在更先进的技术基础上。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把信息产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将高新技术渗透到各个产业中去。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技术手段和重要标志。第三,新的处理各种关系的思路。要从我国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不平衡、城乡简单劳动力大量富余、虚拟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且风险较大的国情出发,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特点和必须注意的问题。第四,新的工业化战略。新的要求和新的技术基础,要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可靠根基和支撑力。本报告在大量周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依据国家统计局、国家商务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公布和提供的大量资料,组织课题组编辑而成。本报告是高层次、权威性,深度研究与实际应用的有机结合,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目 录 〗

1.前言
1.1相关研究综述
1.2本报告的研究动机
1.3数据来源
1.4有关术语/指标解释
1.5研究方法
2.报告研究的支撑理论
2.1新型工业化理论的内涵
2.1.1信息化理论与新型工业化
2.1.2技术创新理论与新型工业化
2.1.3经济增长理论与新型工业化
2.1.4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新型工业化
2.1.5人力资源理论与新型工业化
2.2新型工业化的必然性
2.2.1现代化理论与新型工业化
2.2.2后发优势理论与新型工业化
2.2.3跨越式发展理论与新型工业化
2.3新型工业化的理论创新性
2.3.1新型工业化理论具有全新研究视角
2.3.2新型工业化理论具有有机统一性
2.3.3新型工业化理论体现了与时俱进精神
2.3.4新型工业化理论体现了现代人本主义精神
2.3.5新型工业化理论体现了新的科学发展观
2.4新型工业化的现实意义
2.4.1新型工业化是顺应世界科技经济发展大趋势的选择
2.4.2新型工业化是基于我国工业化现状得出的正确结论
2.4.3新型工业化是走出市场过剩困境的有效途径
2.4.4新型工业化是缓解我国就业压力的必然选择
2.4.5新型工业化是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根本保证
2.4.6新型工业化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
3.中国工业发展分析
3.1中国工业化发展现状分析
3.1.1工业经济规模分析
3.1.2工业经济门类分析
3.1.3工业化进程分析
3.2中国工业化阶段的基本判断
3.2.1基于GDP指标视角
3.2.2基于产业结构视角
3.2.3基于就业结构视角
3.2.4基于城乡结构视角
3.3中国工业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
3.3.1增长方式的比较分析
3.3.2技术装备的比较分析
3.3.3企业创新能力的比较分析
3.3.4产业结构层次的比较分析
3.4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的比较分析
4.中国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环境及条件分析
4.1中国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所面临的机遇
4.1.1产业梯度转移
4.1.2技术转移趋势
4.1.3区位条件
4.1.4国家产业政策
4.1.5工业发展趋势
4.2中国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劣势分析
4.2.1有利条件
4.2.2制约因素
5.创新与新型工业化
5.1文化创新与工业化和新型工业化
5.1.1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5.1.2文化及文明的生命周期
5.1.3传统的“锁定”
5.1.4文化创新——新型工业化的基础
5.2制度创新与工业化和新型工业化
5.2.1制度重要性的实例:内陆与沿海的差距
5.2.2打破官本位是制度创新的一个关键
5.2.3创新工业化和新型工业化的制度基础
5.3市场化与工业化和新型工业化
5.3.1对我国市场化程度的判断
5.3.2推进市场化进程,促进新型工业化
6.新型工业化的实现机制
6.1强化新型工业化的激励机制
6.1.1企业积极参与新型工业化
6.1.2市场有序促进新型工业化
6.1.3政府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6.2完善新型工业化的运作机制
6.2.1加强新型工业化中的企业建设
6.2.2完善新型工业化的市场运作
6.2.3加政府对新型工业化的扶持和调控
6.3扩大新型工业化的传导机制
6.3.1企业确定实施新型工业化的方向和程度
6.3.2市场发挥中介作用,降低交易费用
6.3.3政府完善新型工业化的环境和机制
7.中国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及重点
7.1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7.1.1指导思想
7.1.2发展目标
7.2产业重点确定的依据和标准
7.2.1规模化程度
7.2.2可持续性
7.2.3集聚和扩散效应
7.2.4劳动生产率水平
8.加快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措施和建议
8.1以信息化推动新型工业化
8.1.1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8.1.2推进信息化的对策
8.1.3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推进新型工业化
8.2积极推进新型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的良性互动
8.2.1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的关系
8.2.2中国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对策建议
8.3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8.4加快实施推进新兴工业化的人才战略
8.4.1大力发展科学教育
8.4.2积极引进人才,实施“人才工程”
9.结论

理论工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