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对行业内相关的专家、厂商、渠道商、业务(销售)人员及客户进行访谈,获取最新的一手市场资料;
- 艾凯咨询集团对长期监测采集的数据资料;
- 行业协会、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国家发改委、工商总局等政府部门和官方机构的数据与资料;
- 行业公开信息;
- 行业企业及上、下游企业的季报、年报和其它公开信息;
- 各类中英文期刊数据库、图书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文献资料;
- 行业资深专家公开发表的观点;
- 对行业的重要数据指标进行连续性对比,反映行业发展趋势;
- 通过专家咨询、小组讨论、桌面研究等方法对核心数据和观点进行反复论证。
报告简介:
中国国土辽阔,海域宽广,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加之有较古老的地质历史(早在中生代末,大部分地区已抬升为陆地),孕育了极其丰富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物种,及其繁复多彩的生态组合,是全球12个“巨大多样性国家”之一。中国是地球上种子植物区系起源中心之一,承袭了北方第三纪、古地中海古南大陆的区系成分;动物则汇合了古北界和东洋界的大部分种类。中国的种子植物有30000余种,仅次于世界种子植物最丰富的巴西和哥伦比亚,居世界第三位,其中裸子植物250种,是世界上裸子植物最多的国家。中国有脊椎动物6300余种,其中鸟类1244种,占世界总数的13.7%,中国有鱼类3862种,占世界总数的20.0%,都居世界前列。不仅如此,特有类型之多,更是中国生物区系的特点。已知脊椎动物有667个特有种,为中国脊椎动物总种数的10.5%,种子植物有5个特有科,247个特有属,17300种以上的特有种。中国拥有众多有“活化石”之称的珍稀动、植物,如大熊猫(Ailuropodamelanoleuca)、白鳍豚(Lipotesvexillifer)、文昌鱼(Branchiostomabelcheri)、鹦鹉螺(Nautiluspompilius)、水杉(Metasequoiaglyptostroboides)、银杏(Ginkgobiloba)、银杉(Cathayaargyrophylla)和攀枝花苏铁(Cycaspanzhihuaensis)等等,是人所共知的。
中国有7000年以上的农业开垦历史,中国农民开发利用和培育繁育了大量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其丰富程度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这些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不仅许多起源于中国,而且中国至今还保有它们的大量野生原型及近缘种。中国共有家养动物品种和类群1900多个。在中国境内已知的经济树种就有1000种以上。水稻的地方品种达50000个,大豆达20000个。中国的栽培和野生果树种类总数无疑居世界第一位,其中许多主要起源于中国或中国是其分布中心。除种类繁多的苹果、梨、李属外,原产中国的还有柿、猕猴桃、包括甜橙在内的多种柑桔类果树,以及荔枝、龙眼、枇杷、杨梅等。中国有药用植物11000多种,牧草4200多种,原产中国的重要观赏花卉2200多种。各种有经济价值植物的野生原型和近缘种,大多尚无精确统计。
据初步统计,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类型有森林212类,竹林36类,灌丛113类,草甸77类,沼泽37类,草原55类,荒漠52类,高山冻原、垫状和流石滩植被17类,总共599类。淡水和海洋生态系统类型暂时尚无统计数据。
所有这些都表明,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在全世界占有十分独特的地位。
本报告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投资的效益进行了分析估计,在全部实现履约投资的情况下,到2010年,中国每年将产生生态效益1234亿元,经济效益556亿元,说明保护效益远大于保护投入,尤其是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 目 录 〗
第一章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
一 起源与定义
二 生物世界的多样性:从基因到生态系统
三 基石:人与自然的关系
四 树立生物多样性的总体现
第二章 生物多样性的根源、清查和分布
一 进化的久远历史
二 进化原理
三 物种的概念
四 物种形成
五 物种的清查:已知和未知
六 生物多样性的地理分布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
一 复杂多样的自然条件
1地质地貌
2气候
3水文
4土壤
5植被
二 社会经济条件
1人口
2经济发展及其环境影响
3基础设施建设
4政府政策
5文化传统
第四章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运行
一 生态系统的特征和种群丰富性
二 物种多样性的生态作用:关键物种
三 生态系统的运行
四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稳定
五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
六 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与盖亚假设
第五章 生物多样性的利用与开发
一 天然生物资源
二 遗传资源和农业
三 生物技术
四 生物多样性与休闲娱乐
第六章 生物多样性的经济效益
一 经济规律与生态进规律
二 生物多样性应有的价值
三 有偿使用遗传资源
四 知识产权
第七章 中国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受威胁情况
一 中国生物多样性的一般特点
二 中国生物物种多样性及其所受威胁
1植物
2动物
3微生物
4外来种对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三 森林的生物多样性
四 温带草原的生物多样性
五 荒漠的生物多样性
六 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七 湿地的生物多样性
八 河流、湖泊和水库中的生物多样性
九 海洋、海岸和沿海岛屿的生物多样性
十 农区中的生物多样性
十 一城市及城郊的生物多样性
十二 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及其野生亲缘种的遗伟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1作物
2家养动物
3水产生物
4野生及栽培果树
5观赏植物
6药用植物
7遗传饰变生物体的释放与生物安全
十三 中国各民族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贡献
十四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
1陆地类
2湿地类
3海洋类
第八章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
一 就地保护工作的阐述和评价
二 迁地保护工作的阐述和评述
三 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研究及其评价
四 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关的机构设置的评价
五 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和政策的阐述与评价
六 生物多样性的宣传和教育的阐述和评价
七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国际合作及其成果的阐述和评价
第九章 生物多样性保护具体措施的行动计划
一 中国生物多样性行动计划的总目标
二 具体的目标和行动
第十章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实施的具体措施
一 立法与政策
二 机构措施
三 科学研究
四 技术推广示范
五 宣传与教育
六 资金管道
七 国际合作
第十一 章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与利用关系
一 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
二 野生动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的可行性
三 野生动植物可持续利用的经济政策手段
四 科学合理的利用可以促进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
五 我国野生动物利用的政策问题
1、我国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政策问题
2、我国野生动植物产品国际贸易政策问题
第十二章2008年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改革与创新
一 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改革和创新的客观必然性
1、政策问题和改革创新的必要性
2、发展中生物多样保护面临新的问题
二 环境经济政策创新的理论与实践
1、政策改革和创新的经济学依据
2、环境政策的经济手段的创新
3、经济政策手段应用的局限性
三 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的选择
1、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定位
2、我国生物多样性资源政府管理的必要性
四 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的供给和需求分析
附 表
表2.1世界生物多样性概貌
表2.2衡量生物多样性丰富程度的客观标准
表3.1各类地形比例
表3.2主要山脉及其最高峰
表3.3四大高原及位置和特征
表3.4三大平原及位置、组成和特征
表3.5温度带的划分及耕作
表3.6干湿地区的划分
表3.7 2007年中国人口数及其构成
表3.8 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
表3.9 2007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表3.10 2007年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及其增长速度
表3.11 2007年分行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长速度
表3.12 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新增主要生产能力
表7.1中国主要生物类群物种数目及其与世界物种数目的比较
表7.2中国持有属和持有种统计
表7.3中国微生物已知物种数与世界已知物种数的比较
表7.4微生物的已知种数和估计总种数
表7.5中国西北荒漠的特有种和主要分布植物种及地理分布
表7.6中国西北荒漠若干代表性动物
表7.7整个青藏高原陆栖脊推动物的物种丰富度
表7.8青藏高原高寒地区脊椎动物物种的丰富度
表7.9青藏高原陆栖脊椎动物高原型特有种与周围山地特有种的比较*
表7.10高寒灌丛草旬生态系统的物种数及其主要代表种类
表7.11高寒草原生态系统的物种数及其主要代表种类
表7.12高寒荒漠生态系统的物种及其主要代表种类
表7.13三个高寒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的比较
表7.14青藏高原濒危及受威肋物种的初步统计
表7.15 5个湖区每个湖中生物种数
表7.16中国海已记录的界、门及物种数
表7.17中国各海区潮间带生物的种数
表7.18中国北部和中部沿海某些代表性湿地群落及鸟类
表7.19中国红树植物的种类及其分布
表7.20 中国已经记录的造礁石珊瑚种数
表7.21中国部分城市绿化树种、灌木和藤本
表7.22 中国3个原产果树中心地带的果树种类
表7.24 230属中国原产观赏植物物种数及占全球总种数的比较
表8.1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发展
表8.2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
表8.3中国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等级构成
表12.1环境政策的经济手段基本类型
表12.2环境政策手段矩阵
附 图
图3.1 2003-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图3.2 2003-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
图3.3 2003-2007年年末国家外汇储备
图3.4 2003-2007年税收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图3.5 2003-2007年工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
图3.6 2003-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长速度
图11.1生物多样性与人类关系图
图11.2野生动物存量与增长之间关系
图11.3静态有效可持续捕获量
图11.4市场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配置作用
图11.5非法猎捕与驯养利用关系
图12.1政策的帕累托改进
图12.2“命令控制一经济刺激一社区参与”政策体系
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