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在喜忧参半的复杂心情中,9月底,新疆各大工业番茄加工企业结束了番茄收购。由于欧盟工业番茄产量的急剧下降,使国际市场番茄价格继续上扬,解决了新疆番茄酱出口国际市场的“远虑”。然而,急剧增多的加工企业,却让各企业在家门口打了一场原料争

  在喜忧参半的复杂心情中,9月底,新疆各大工业番茄加工企业结束了番茄收购。由于欧盟工业番茄产量的急剧下降,使国际市场番茄价格继续上扬,解决了新疆番茄酱出口国际市场的“远虑”。然而,急剧增多的加工企业,却让各企业在家门口打了一场原料争夺战。   原料和市场是企业在发展中最关注的两个外在因素。市场“远虑”暂无,原料“近忧”凸显,新疆番茄产业今后的路该怎么走?   番茄产业迎来发展机遇   9月26日一大早,呼图壁县五工台镇十九户村村民晏金山就来到呼图壁县红火番茄制品有限公司交售番茄。当和记者聊起今年番茄的收获情况时,他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我今年采用节水滴灌种植番茄,平均每亩番茄单产达到了7吨,亩纯收入800~1000元,比种其他作物要多收300~500元钱!”   和晏金山一样,今年番茄种植户们的增收,主要得益于欧盟番茄产量急剧下降。业内人士分析说,这一轮番茄酱行情的升温主要是由于欧盟在今年加速农业政策改革,减少农业补贴,农场主将失去的补贴金额向欧洲番茄加工业转嫁,造成番茄原料价格上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限水政策导致越来越多的番茄农户转向种植杏仁和开心果等其他一些用水较少、收入较高以及风险较低的农作物。这些都为新疆番茄产业带来了发展机遇。   世界番茄组织近期报告称,中国番茄酱出口份额从8年前占世界贸易量的近8%跃升到去年的30%,其中,中国新疆的出口量已占世界贸易总量的1/4。这意味着新疆已经成为继美国、意大利之后的第三大番茄制品产地。今年7月,新疆番茄酱大包装出口价格已突破1000美元/吨,最高达到1300美元/吨,同比上涨超过30%,而去年的平均价格为650美元/吨。   作为新疆番茄生产“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昌吉回族自治州,近3年来,番茄加工企业盈利水平呈稳步增长趋势。据国家统计局昌吉调查队最新调查数据显示,2007年度,昌吉州13家番茄加工企业利润总额为2617.3万元,较2006年度大幅增长6.46倍。尤其是今年以来,这13家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加7.39倍。   在企业实现大幅盈利的同时,昌吉州番茄农户增收明显。数据显示,目前被调查的昌吉州13家番茄加工企业每吨鲜番茄收购价格平均达到406元,较2006年提高35.51%。据测算,在产出相同的情况下,受提价影响,全州种植番茄农户较2006年可多获得8000万元的现金结算收入,若将今年扩大番茄种植面积及亩均单产增加因素考虑在内,全州种植番茄农户较2006年多获得的现金结算收入接近4亿元。   加工能力激增让企业“吃不饱”   5月9日,由浙江华隆食品有限公司投资的新疆森王果业有限公司在于田县开工建设了一条日加工能力达6000吨的番茄酱生产线。据业内人士透露,这只是今年疆内投资建设的20多条番茄酱生产线之一。   由于市场进入门槛低、回报丰厚,刺激了社会资金流入番茄行业,近年来,不仅内地资金进入新疆番茄酱产业,新疆本地企业也纷纷争上生产线。   作为中国最大的番茄酱生产企业,中粮屯河股份有限公司计划今年再在乌苏、额敏、拜城、昌吉等地上10余条新的番茄酱生产线,新建生产线的产能可达每日9000吨,有望占据新疆番茄酱出口市场的半壁江山。此外,新疆的冠农果业、丁丁食品等企业今年都有开建番茄酱生产线的计划。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新疆注册的大小番茄酱加工企业已有50多家,而且还不断有新的加工企业进驻。   加工能力激增,后果之一就是番茄加工企业普遍“吃不饱”,使番茄原料成为企业竞争的焦点。   国家统计局昌吉调查队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昌吉州13家番茄加工企业日加工番茄能力迅速扩张到2.1万吨,同比增加0.53万吨。而今年昌吉州番茄种植面积达到34.84万亩,预计总产达到156.4万吨,按照日加工能力2.1万吨、生产周期65天计算,全州13家番茄加工企业原料需求约136.5万吨,扣除周边番茄加工企业抢料造成原料损失,在理论上刚好达到供求均衡。实际上,多家企业的负责人都无奈地表示:“今年根本无法完成收购计划。”   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番茄加工企业由2000年的8家,发展到现在的34家,仅番茄主产地焉耆盆地就有近20家,工厂过于集中和密集,有的厂家之间仅隔几公里,而且目前还有不断增多的趋势。由于种植面积的增长速度远落后于生产能力的增长速度,目前的原料仅能使全部的生产设备平均发挥不到50%的生产能力。   9月初,在往年仍是番茄交售高峰期,笔者在昌吉州几家番茄加工企业进料区看到,交售番茄的车辆很少,有时半个多小时也没有一辆车开来,同往年车水马龙的景象相比冷清了许多。据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的高峰期较往年明显缩短,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周边新建番茄加工厂的迅速增多。   由于企业的生产能力激增,一进入生产季节,原料供应便出现紧张局面,价格大战硝烟四起,各企业大有“得原料者得天下”的势头。为了保证原料供应,今年各个番茄酱生产企业早就与农户接触,签订收购合同。不少企业四处奔走,筹集收购原料的足额资金。各公司纷纷提价,争夺原料,事实上,新疆番茄酱产业虽经过新一轮整合,出现了屯河、中基和天业三个在国际市场上举足轻重的企业集团,但天山南北的50多家番茄加工企业仍未完全摆脱无序竞争的局面,目前新疆番茄原料只能满足现有加工量的一半。尽管许多国际番茄酱采购商都表示,中国新疆完全有条件成为世界番茄加工中心,但番茄加工企业发展的惊人速度仍然让国内外同行感到担忧。   让番茄产业继续“红”下去   9月27日,记者在中粮屯河昌通番茄制品有限公司询问一位等待交售番茄的订单农户:假若其他企业收购价格高,是否会把番茄交往别处?“那当然!”这一番茄农户不假思索地回答。这一农户的回答代表了番茄农户普遍的心理。   中粮屯河昌通番茄制品有限公司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因新疆种植番茄长期以来就没有制定过统一的保护收购价,所以企业便随行就市,年年收购价不同。番茄酱好卖收购价就高,反之就低;而订单合同是否履行了约定的质量、数量也无法去追究。有些种植单位及个人年初和多家工厂签合同,到了番茄采收期看谁家出价高就把番茄卖给谁,其结果是多年来所提倡的订单种植、订单合同形同虚设,番茄种植单位、种植户和生产厂家各唱各的调,利益都得不到保障。   面对这种状况,自治区轻工业行业管理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建议说:如何让新疆“红色产业”真正转化为生产力,一是要对种植面积做好规划,加紧培育番茄原料基地,通过合理的产业布局解决企业之间的原料争夺问题;二是要加强科技攻关,培育和引进优良品种,加强田间管理,提高单产,解决番茄生长周期短、成熟太集中的问题,提前化解工厂与农户之间的矛盾;三是要合理调节价格,通过“公司+农户”等形式建立工农协作和稳定的价格关系,确立原料保障、奖励、风险共担机制;四是开发多元化产品,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市场竞争力。   “新疆‘红色产业’发展应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逐步向‘原料基地化、加工群体化、生产规模化、市场网络化、科研系统化’的模式发展,我们的番茄产业才能一路‘红’下去。”这位负责人说。
番茄农户昌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