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1998年,昌宁县柯街镇党委、政府立足实际,大胆调整产业结构,引进示范种植大棚蔬菜。当年在柯街村和大地村所属的芒干坝一带种植1000亩。虽然,当时抱的是试试看的心态,但通过精心组织,种植获得成功。特别是柯街的大棚蔬菜成熟上市之时,正值国

  1998年,昌宁县柯街镇党委、政府立足实际,大胆调整产业结构,引进示范种植大棚蔬菜。当年在柯街村和大地村所属的芒干坝一带种植1000亩。虽然,当时抱的是试试看的心态,但通过精心组织,种植获得成功。特别是柯街的大棚蔬菜成熟上市之时,正值国内蔬菜大市场紧缺之时,产品打了个“时间差”,当年产品打入了昆明、成都、重庆等省内外市场后,供不应求,也为柯街农民找到了一条新的致富路子。   首年试种成功后,柯街大棚蔬菜种植逐渐走上了根据市场需求自我发展之路。近几年来,随着蔬菜市场需求量不断扩大,广大菜农充分利用热区的气候、土地、水利、交通等优势,不断增加种植面积,到2008年,大棚蔬菜种植面积达8000多亩,加上其他露天蔬菜,蔬菜总面积约10000多亩,放眼柯街坝区,蔬菜大棚的白色已成为了冬春时节坝子的主打颜色。   据介绍,坝区共有2000多户近万人口从事蔬菜产业。2008年大棚蔬菜总产预计达20000吨,总产值将超过5000万元,菜农人均蔬菜收入可达5000元。
  算账:从“斤”到“棵”   经过10年的发展,柯街的大棚蔬菜种植已走上了规范化的轨道,正悄然向着现代农业迈进。   芒赖村施家洼村民小组村民李洪昌介绍说:他家今年共种大辣子1.7亩,栽苗7000多棵,到现在共卖了5次,已收入6900多元。他的妻子马自花说:“我们家今年算账论棵数。大约每棵辣子为我家挣两块钱,实现毛收入14000元以上,纯收入达到1万元还多。”   当地经纪人朱有林说:“我做了十年的经纪人了,几年来蔬菜价格一直在上涨,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菜好,而且赶上了‘时间差’。”朱有林介绍,他家也种菜,今年种了4亩茄子,结算下来,一棵茄子的产值是3元左右。
  经营:从分散到集中   今年3月17日,“柯街嘉肴蔬菜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据了解,这是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昌宁县成立的第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合作社的成立,为柯街蔬菜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建立起一个平台。   面对产业发展技术不规范、菜农科技素质参差不齐、营销无序竞争、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难等问题。柯街镇党委、政府一方面加大交易市场的建设,建成了功能比较完善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广大菜农走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发展道路。杨文彬、夏润军、朱有林、张祥明、杨朝文五位蔬菜经纪人,抓住机遇,按“民办、民管、民益”的原则,联合其他经纪人和菜农成立了柯街嘉肴蔬菜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理事长杨文彬介绍说,近几年来,随着蔬菜产业的发展,经纪人队伍也应运而生,对内联菜农、外联市场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覆盖面已扩大到柯街、卡斯两镇和华侨农场,辐射面积达到2.5万亩左右。但是因为经纪人分散,相互之间存在无序竞争问题,而且对菜农的服务能力也不够强,解决不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还比较弱。   杨文彬满怀激情地说:“今后,合作社将以提升柯街蔬菜知名度,拓宽市场为己任,努力向菜农提供物资供应、科技信息传播、新技术的推广、蔬菜的交易等产前产后的服务,为枯柯河流域蔬菜产业的发展壮大当好桥梁和纽带。”
合作社经纪人从小柯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