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粮食产业化经营是农业产业化深入发展的产物,是粮食企业改革的一次制度创新,是推动传统粮食产销向现代粮食经营产业转化的过程。实施粮食产业化经营既是贯彻实施“十一五”规划确立的现代农业建设战略、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提高粮食综合

粮食产业化经营是农业产业化深入发展的产物,是粮食企业改革的一次制度创新,是推动传统粮食产销向现代粮食经营产业转化的过程。实施粮食产业化经营既是贯彻实施“十一五”规划确立的现代农业建设战略、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举措,又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本文以青岛为例进行粮食状况的探讨。

一、粮食产业化经营的现状
2002年以来,青岛市粮食局在粮食市场化改革中,以打破乡镇行政区域界限,实施以强带弱战略,对购销企业的布局进行调整,并采取一个法人代表兼任多个企业的方式进行整合,使购销企业由原来的135个归并为2004年的79个,发挥了优势企业的拉动和带动作用。同时,推行了企业负责人竞争上岗、年薪制和联购联销分配制,对企业的内部分配制度和用人制度进行了改革,促进了经营机制的转换。在发挥粮食购销企业主渠道作用、掌握粮源方面,全市粮食购销企业大力发展粮食订单收购,经过3年的试点和推广,2005年秋季优质小麦订单种植、收购面积已发展到50万亩,比上年翻了一番。全市近四年平均年粮食购销量达到183.3万吨,比放开前的2001年增长了7%,较好地发挥了购销企业的主渠道作用。

但是,粮食科技开发和应用水平还比较低,促进粮食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粮食精深加工、转化水平和能力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未形成完整的粮食产业链,这不仅不利于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而且制约着农业生产力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一)粮食产业化进程中的主体定位。“九五”以来,粮食经济是在严格执行中央政策,主营与附营分离的形势下发展的。粮食生产、加工、流通(购销)各自都在不同的体制下运行,粮食产业无链,销供产脱节,贸工农分离,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为为产业化经营的快速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制度基础,明确了参与粮食产业化的市场主体。2006年,按照省政府的部署,市粮食局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工作。根据省改革方案的要求,结合本市实际,市局起草、制定了《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的意见》,通过多方努力,全市共有55个企业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退出了国有资本,新组建了8个国有及国有控股的骨干粮食购销公司。他们开始转换经营机制,尝试产权制度改革,粮食生产、加工、购销都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企业属性“回归”,自主决策经营、自负盈亏、政企分开、自求发展。粮食购销打破垄断,区域阻隔被拆除,主附营界限被取消。粮食价格全放开,市场供求形成价格,价格反作用市场供求。粮食收购主体迅猛增加。截止2006年上半年全市已达170多家,方便了农民卖粮,促进了市场竞争。但粮食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刚刚起步,还有一些遗留问题尚未解决,现有的经营体制和机制还不能适应市场化发展的要求,粮食产业化经营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与开拓牲管理人员还很缺乏。

(二)粮食产业化进程中的制度保障。《粮食流通管理船条例》构建了现行粮食流通管理的基本框架,但从两年的实践来看,现行粮食流通管理相关政策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粮食流通市场监管力量薄弱,粮食风险基金补贴方式不完善,最低价粮食收购政策执行力度不到位等等,整个粮食市场呈现一种“亚健康”的状况。这主要是因为粮食市场管理责任与权力不对称,粮食风险基金补贴政策不科学,执行粮食最低价收购政策缺乏驱动力等。因此,粮食产业化经营的必要性和特殊性不仅要求有关部门对《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进一步完善,还要制定配套制度。

(三)粮食产业化进程中的龙头企业。做强龙头企业是推进粮食产业化的立足点,龙头企业在产业化经营中起着内联千家万户,外联国内外大市场的纽带作用,是实施粮食产业化的核心,决定着产业化的层次、水平。可以说,没有龙头企业,就谈不上粮食产业化经营。青岛市粮食龙头企业共六家:青岛白樱花实业有限公司、青岛长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星华粮油食品有限公司、青岛丰夏食品制粉有限公司、青岛维良食品有限公司、青岛嘉里植物油有限公司。这些企业在粮食产业化经营方面做了大量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在改组、改制上不够规模。企业之间还不能够走联合之路,打破地区、部门和所有制界限,有效整合各种资源,组建企业集团;二是科学技术水平整体不高,科研开发不够,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足,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三是粮食企业间联系不够紧密,粮食购销企业和粮食加工企业分离,还不能完全变过去的竞争对手为合作伙伴。总之,从总体上说,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还不够强劲。

(四)粮食产业化进程中的粮食生产。目前,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使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从重生产轻销路向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转变。这为我市粮食产业化经营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粮食品种结构、品质结构的不断调整,优质专用粮食种植比重逐年增加,区域主导产业初步形成。

近几年来,政府作为支持者、宏观调控者和服务者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粮食产业化的政策,在税收、用电、用水、用地及金融信贷政策等方面,给予了优惠支持。但从粮食产业以更高的效益支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方面来看,还有很多需要完善之处。如对粮食产业化的政策扶持力度还不够大,政策所应有激励性还不够。目前我市粮食生产的一体化水平较低。从横向看,产品专用程度和品质不能满足加工业的需求,产品研发能力较低,新开发产品少。从纵向看,粮食生产、加工、流通的产业链短,产品加工深度不够,加工转化和增值率低。除此之外,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粮食增产难度加大,另一方面随着粮食市场放开和粮食购销主体多元化,与粮食生产、流通、消费有关的诸多市场信鼻难以收集。因此,存在着粮食供求形势逆转并冲击粮食产业化进程的隐患。

二、粮食产业化经蕾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粮食企业正朝着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蓬勃发展,逐步由初级加工型向资本型、资源型、科技型等方面转轨,并涌现出了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有一定带动能力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如中粮集团公司、华龙面业集团等。龙头企业在实施产业化经营的基础上,以港口、交通枢纽、粮食集散地为依托,发展出一批相关联的工业园区,显示出龙头企业强大的产业带动作用。如东海粮油工业公司在江苏张家港建成日处理2000吨的榨油厂和饲料厂、碾米厂、面粉厂、长江码头相结合的综合性粮抽加工基地。大连北良公司也在北良港的基础上建设三大植物油厂,玉米、大豆精选厂和140万吨的仓库群,初步形成北良工业园区。广东东莞新沙港也建设了包括国家粮食储备库、三个植物油厂的临港工业区。粮食龙头企业为粮食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先导力量。而在青岛地区,年销售收入超过5亿元的“龙头”企业仅一家,企业自身积累明显不足。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粮食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还在于粮食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打破绿色壁垒。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的日益深刻,经济的生态化也象全球化一样,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经济的生态化,就是人们在经济发展中越来越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绿色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这种经济生态化的趋势,使绿色壁垒越来越成为国际贸易中重要的非关税壁垒,使绿色产品成为产品质量的重要内容,能大大提高产品的竞争力。经济的生态化趋势展示了绿色需求增强是新世纪世界市场需求变化的重要特征。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与贸易直接影响和引导着农业的发展。显然,只有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才能生产出无污染、高品质的绿色农产品,从而为绿色农产晶的加工和贸易奠定基础。可持续农业是在注重资源与环境保护和改善的基础上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能满足绿色生产与消费的需求,而粮食产业化经营能提高农业生产者根据国际环保要求,在粮食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整个过程中使用绿色技术与方式,并进行有效管理的能力,使产品满足国际市场对绿色产品的需求,从而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可见,粮食产业化经营是连接市场绿色需求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

三、粮食产业化经营的措施
(一)大力推广订单粮食,建立粮食产销利益链。一要围绕市场的需求推广粮食定单收购。粮食企业要围绕市场需求引导农民生产种植,通过定单与农民结成利益链。二要联合农业部门,从粮食种植的源头抓起,及时提供优良品种、生产技术、市场信息,大力推广优质专用的粮食品种。三要按照定单积极组织粮食收购和销售,提高粮食定单的履约率。大力推广“一次收购,二次结算”,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从经营上降低风险。要想提高粮食订单履约率,仅靠粮食部门信誉和服务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健全风险共担、利益均享、责权统一的同盟关系。一是合理确定订价尺度。在全方位搜集、整理、分析粮食供求、价格信息的基础上,根据市场取向,科学制定订单价格幅度,力求农民、企业都满意。对优质小麦的价格,宜在即时普通小麦收购价的基础上加价5%左右,既要避免把风险都压到粮食企业身上,又要防止挖取农民利益。二是倡导“二次结算”。订单农户交售粮食后,在一定时间内,遇到粮价上涨,可凭卖粮小票和订单合同,到订单收购企业进行再结算。但对“一定时间内”要谨慎把握好“度”,一般不超过一个月,以控制收购成本不至于增加太高。三是收购的订单粮食销售出去,获科较丰时,要主动拿出一定比例的净利润“反哺”订单农民,在下年度再签订单时,计补到一家、一户,真正让农户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进而促进订单农业的扩大发展。四是对订单售粮大户和组织订单工作出色的乡村干部、经纪人等,采取评比表彰;公开抽奖等形式,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粮食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

(二)把做强龙头企业作为推进粮食产业化的立足点。一是结合目前粮食企业布局结构调整,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建立产权明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通过产权制度改革,使国有企业之间兼并重组,走联合之路。打破地区、部门和所有制界限;有效整合各种资源,组建企业集团。二是在科技进步方面上水平。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粮食产业,向“专、新、特、精”方向发展。要实施项目带动,招商引资,建设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争取社会集资,进行技术改造;争取政府投资,增加科技投入。要大力开展科研开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要重视科技人才,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技术服务水平。三是在工贸联合上壮大实力。充分发挥粮食加工企业的设备、技术、产品市场优势和购销企业仓容、资金、收购网点优势,联手经营,优势互补。国有加工企业与国有购销企业联合,国有购销企业与民营加工企业联合,变过去的竞争对手为合作伙伴,共闯市场,共谋发展,不断把粮食企业做大做强,稳固粮食产业化经营中的龙头地位。

(三)努力发展粮油精深加工,大力实施名牌战略。把加强粮食精深加工作为推进粮食产业化的着力点。作为初级产品,粮食的附加值和增收能力都是有限的,如果对粮食进行加工特别是精深加工,就可以成倍地增加粮食产品的附加值。拉长了粮食生产的产业链条,就等于提高了粮食产业的创收能力。有关人士测算过,一吨玉米卖原粮在1000元左右,如加工成淀粉就可卖1800元,再加工成葡萄糖则可卖4000元,进一步加工成赖氨酸可卖4.2万元,再加工抗生素、维生素c等则增收就更多。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一般为20_4.0:1,而我国是0.78:1。今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加工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市场空间也会越来越宽。粮食部门要想在粮食产业化上有作为,就必须在粮食加工转化增值上下功夫。要积极更新现有的加工设备,引进先进的粮食精深加工技术,开发适合不同层次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实施“实业兴粮”工程,使粮食加工成为粮农和企业增收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支持建立现代粮食物流配送体系。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粮油商品的零售规模将不断扩大,发展规模化配送及物流业务是粮食产业化的必然要求。政府一方面支持粮食购销企业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发挥点多面广的传统优势,加强联合,从资源、网络的规模化入手,提高粮食物流配送水平;另一方面发挥政府规划作用,在有利于掌握粮源、有利于沟通产销关系的地区建立现代粮食物流中心并完善粮食物流配送体系。在2006年工作会议上,张锐副市长明确指出全市各级粮食部门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意识,与有关部门能力合作,推进粮食物流体系建设。

(五)积极争取财政部门的财税支持力度。作为粮食管理行政部门,要积极协调各方面关系,推动市财政逐步增加粮食产业化和扶持资金规模,金融机构放宽贷款担保条件,增加贷款额度,改善金融服务,税务部门降低农产品加工增值税,优先兑现出口退税等。加强规划引导,理顺管理体制,做好重点龙头企业、粮食产业化示范区和示范项目的定期监测和动态管理,购销企业的闲置设施,投资者能用什么,就提供什么,并在租金上给予优惠。为此,我市着力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夯实农民增收基础。从2004年起,市政府每年从土地出让金纯收益中拿出4000万元,连续3年共投入1.2亿元,加快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实现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双赢”目标。
购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