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对行业内相关的专家、厂商、渠道商、业务(销售)人员及客户进行访谈,获取最新的一手市场资料;
  • 艾凯咨询集团对长期监测采集的数据资料;
  • 行业协会、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国家发改委、工商总局等政府部门和官方机构的数据与资料;
  • 行业公开信息;
  • 行业企业及上、下游企业的季报、年报和其它公开信息;
  • 各类中英文期刊数据库、图书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文献资料;
  • 行业资深专家公开发表的观点;
  • 对行业的重要数据指标进行连续性对比,反映行业发展趋势;
  • 通过专家咨询、小组讨论、桌面研究等方法对核心数据和观点进行反复论证。

报告简介:

2006年中国软件产业发展战略市场分析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研究方法
  本报告在形成的过程中,综合运用了文献分析、实地调查、问卷抽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和历史研究。
  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对北京地区的中关村软件园区、20家软件经销商进行了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
  数据分析——对164家重点软件企业、50家上市软件公司和23家网上商城,利用其公开报告和网上信息进行了统计分析。
  用户问卷抽样调查——软件用户问卷抽样包括2000个个人用户和500家单位用户。
  电话访谈——对象包括软件园区负责人、软件经销商、软件企业员工、软件院校教师等共近百人。
  专家访谈法——面访业内知名专家31人。
  对比分析法——通过对世界各国软件产业发展模式的比较和研究,分析中外软件产业发展过程中各方面的差异,总结各国软件产业发展的规律,探究适合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道路。
  文献分析法——文献研究涉及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国内外有关软件产业研究论文和最新研究成果、国内外有关软件发展模式的研究 成果、国家、社会、产业等方面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文献资料来源涉及政府有关软件行业的政策和发展计划、信息产业部的行业统计数据和分析报告、国家统计局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统计资料、公开出版物和权威机构的调查分析报告等。
  历史研究法——本报告研究对象涉及到软件发展,但一直贯穿着对软件发展历史过程的全景分析。因此,本报告有一个很好的背景和框架,在这个大的框架和思路下,考察软件产业的应用和发展,可以对软件产业发展的来龙去脉有清楚的认知。


〖 目 录 〗

第一章 研究对象 4
1.1研究对象 4
1.1.1软件 4
1.1.2软件企业 5
1.1.3软件产业 6
1.2全球软件产业发展历程和现状 7
1.2.1全球软件产业的发展历程 7
1.2.2全球软件产业的发展现状 10
1.3全球软件产业分布 10
第二章 范式的转变 12
2.1新全球化范式转型背景 12
2.1.1新全球化范式的根源和特征 12
2.1.2新全球化范式的四大经济层次的分析 14
2.1.3新全球化范式对中国软件产业的启迪 15
2.2全球软件产业范式转型背景 15
2.2.1网络化 15
2.2.2全球化 22
2.2.3服务化 26
2.2.4开放化 29
2.3中国经济增长范式转型背景 32
2.3.1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32
2.3.2动态比较优势与中国增长模式的选择 35
2.3.3结论 38
第三章 中国软件产业的特点和模式分析 39
3.1中国软件产业的特点 39
3.1.1中国软件产业初步形成 39
3.1.2中国软件产业发展水平较低 46
3.1.3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品竞争力弱 51
3.1.4软件产业发展不均衡 55
3.1.5外资企业占主导 56
3.1.6结论 56
3.2各个国家模式分析 57
3.2.1美国模式:技术与服务领导型 59
3.2.2日本:嵌入式系统开发型 61
3.2.3印度模式:国际加工服务型 63
3.2.4爱尔兰模式:生产本地化型 66
3.2.5德国模式:企业级应用及自主研发型 67
3.2.6以色列模式:技术顶尖,自主发展型 69
3.3中国软件产业模式分析 72
3.3.1假设模式一:单一的出口模式 72
3.3.2假设模式二:单一的系统集成模式 73
3.3.3假设模式三:单一的软件园模式 73
3.3.4假设模式四:单一的本国化封闭模式 74
3.3.5结论 74
第四章 新软件观的提出 76
4.1 战略产业的软件观 76
4.1.1软件产业已经对重点经济指标起了拉动作用 76
4.1.2 产业辐射能力爆增 77
4.1.3 社会经济拉动作用巨大 78
4.1.4软件产业的战略意义 81
4.1.5 结论 82
4.2全球化的软件观 83
4.2.1 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趋势 83
4.2.2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83
4.2.3软件全球化的意义 83
4.2.4应对软件全球化的策略 87
4.3服务化的软件观 90
4.3.1软件服务化的不同含义 90
4.3.2面向服务的软件设计具有技术上的优势 92
4.3.3服务化的软件模式将成为软件发展必然趋势 93
4.4互联网的软件观 94
4.4.1网络的发展给软件带来了新的契机 94
4.4.2网络带来软件新的商业模式 95
4.4.3互联网影响着软件发展的各个环节 97
4.5开放的软件观 98
4.5.1开放的含义 98
4.5.2“开放标准”对软件技术产生深远影响 101
4.5.3“开源软件”发展了软件新模式 102
第五章 结论 104
5.1动态发展 104
5.1.1培育软件产业的动态比较优势是软件大国的共同经验。 104
5.1.2 培育动态比较优势是我国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105
5.1.3中国软件产业目前正处在软件发展的初级阶段 106
5.1.4中国软件产业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在软件国际分工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107
5.2复合创新 108
5.2.1中国整体经济规模庞大,具备条件发展完整产业链条 109
5.2.2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状需要中国软件产业多元化发展 109
5.2.3 中国软件产业的目标市场也应多元化 110
5.2.4 中国软件的发展模式也应该多元化。 112
5.3均衡发展 112
5.3.1均衡发展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之间的关系 112
5.3.2软件产业和硬件业应该均衡发展 113
5.3.3发展软件产业不能和传统产业割裂开来,软件要为传统行业的应用服务 114
5.3.4均衡保护知识产权与鼓励创新之间的关系 114
5.3.5均衡发展专有软件和开源软件 115
5.4国际合作 117
5.4.1国际合作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需要。 117
5.4.2 软件全球化趋势需要我国软件产业发展时,参与广泛的国际合作 118
5.4.3加强国际合作,促进中国软件的快速发展 118
5.4.4构建和谐的软件环境,加强与跨国公司合作 120
图表目录
图表1: 全球软件产业的发展历程 7
图表2: 全球以美国、印度、爱尔兰等国为主的软件产业分工体系 11
图表3: 微软Live战略全景图 18
图表4: Google Pack成员 21
图表5: 国家竞争力的静态比较优势与动态比较优势 33
图表6: 中国软件产业市场规模分析 41
图表7: 中、美、西欧、日等在全球软件产业总额中所占份额表 46
图表8: 1992年-2005年中国软件人才供需对比分析 47
图表9: 软件人员从业结构 48
图表10: 软件从业人员工作地域构成 49
图表11: 软件开发者涉及的主要业务领域和行业 50
图表12: 软件人员的来源构成分析 51
图表13: 重点软件企业员工数量构成情况 52
图表14: 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情况 52
图表15: 操作系统软件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53
图表16: 数据库管理软件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54
图表17: 办公软件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54
图表18: 重点软件企业地域分布情况 55
图表19: 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钻石模型 58
图表20: 美国模式分析表 61
图表21: 日本模式分析表 63
图表22: 印度模式分析表 65
图表23: 爱尔兰模式分析表 67
图表24: 德国模式分析表 69
图表25: 以色列模式分析 71
图表26: 全球软件外包业务发包市场构成 72
图表27: 全球软件外包服务市场分布 73
图表28: 构建完整的IT生态链 78
图表29: 中国软件出口呈逐年递增趋势 80
图表30: 2000~2004年中国和印度出口比较 80
图表31: 软件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 82
图表32: 2004年全球软件产业份额比例 85
图表33: 1999~2005年中国软件出口情况 85
图表34: 2005年中国软件人才比例 86
图表35: 国内软件的标准化程度 89
图表36: 软件思想演变过程 91
图表37: 长尾理论模型 96
图表38: 软件产业流程示意图 97
图表39: 开源软件与开放标准比较图 100
图表40: 中国软件市场发展路线图 108
图表41: 中国软件发展之路 108
图表42: 商业软件和开源软件区别表 115
图表43: 开源模式与专有软件模式比较图 117

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