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大部制”改革将引领汽车产业走向何方,已经成为北京国际车展期间业界热议的话题。 “我们已经正式更名‘工业和信息化部’,只是牌子还没挂出来。”4月15日下午,西长安街11号繁华路段原信息产业部大门前,两名威严的武警战士正在要求每
“大部制”改革将引领汽车产业走向何方,已经成为北京国际车展期间业界热议的话题。 “我们已经正式更名‘工业和信息化部’,只是牌子还没挂出来。”4月15日下午,西长安街11号繁华路段原信息产业部大门前,两名威严的武警战士正在要求每个进入大院的人出示证件。传达室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新的“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期即将挂牌。 在新的“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挂牌后,原先由国家发改委主抓的汽车产业,将并入“大部委”统一管辖。发改委的淡出和“大部制”的成形,令业界对汽车产业如何有效实施监管产生无限猜想。消失的规划 “汽车工业‘十一五’规划(2006年~2010年)不会再出台了。”受国家发改委早期委托,负责草拟汽车产业发展长期规划的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日前向记者明确透露,有关部门已经对“规划”叫停,“由于规划在时效性上已经过期,加上规划中缺乏明确的数据指标,汽车‘十一五’规划出台已经没有实际意义”。 “以后对汽车行业的监管,更多的会遵循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原则,政策性调控的因素将大幅减弱。”该负责人告诉记者,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迄今还没有接到发改委要求草拟汽车工业“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有意思的现象是,在2006年2月发改委的《汽车行业十一五规划》(讨论稿)中,明确提出了,“发展自主品牌,不断提高自主品牌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其中自主品牌乘用车国内市场占有率提高到60%以上。”但在此后的版本中,这个数字被改为了空格。而在2007年年初的版本中,这句话干脆被删掉了。 “谁也不能准确的预计未来,所以以后的话就不说了。”负责草拟“规划”的中汽研相关人士表示。国内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贾新光告诉记者:“汽车工业‘十一五’规划从2004年开始编制以来,制定过程十分艰难,草稿修改了四五遍也无法出台。”在去年4月召开的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年会上,最初长达近200页的讨论稿,发到贾新光手中的供内部传阅的“半公开”版本只剩下20多页。 “规划”中途夭折早在情理之中,“以后应该也不会再去做类似的规划了”。发改委淡出 就在汽车业“十一五”规划叫停的同时,发改委也在逐步淡出对汽车行业的监管。 今年两会期间,国务院有关负责人在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中指出,国家发改委要进一步转变职能,集中精力抓好宏观调控,进一步减少微观管理事务和具体审批事项。其要点主要包括继续缩小投资审核范围,将地方项目审核权限下放,并简化审核程序;工业行业管理有关职责划给新组建的工业和信息化部承担。 强化宏观管理,弱化微观监管,是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对发改委的重新定义。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杜芳慈表示,按照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汽车工业应该纳入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管理,发改委不应再保留对于汽车行业的监管职能,比如产业政策的制定,新建汽车生产项目的审核等等。 新的“工业和信息化部”浮出水面后,发改委转移对汽车行业的监管职能已成定局,但问题的关键是,具体转移哪些职能和怎么实现权力“交割”? 记者日前致电国家发改委产业政策司询问此事,相关负责人表示:“现在外界流传的说法都不是官方确认消息,目前包括新车目录和项目审批等仍然按照原定流程管理。 ”国家发改委工业司官员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亦表示,尚不清楚工业司的哪些职能会被划进工业和信息化部。不过,另据接近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国家发改委的知情人士向记者披露,负责中央部委人员编制管理工作的中编办已经着手“大部制”后的“三定”(定员、定编和定岗)工作,“发改委工业司仍会保留,而产业政策司负责汽车行业的官员可能会划归工业和信息化部,继续从事汽车行业的监管”。 “主管汽车的还是那些人,做的还是原来手头上的事。”上述人士表示。换汤不换药? 这似乎意味着,原来由发改委主抓的项目审批、行业准入和新车目录等微观管理职能,将毫无“删减”地悉数转移至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相关职能部门旗下。这样一来,一直为业界诟病的汽车行业“多头管理”的现状似乎并没有改变。 今年两会期间,作为汽车企业代表的广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曾庆洪,率先指出汽车产业管理的五大“弊病”,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汽车主管‘婆婆’太多,导致协调成本过高、效率较低”。 例如,在生产环节,产业政策、投资项目审批和产品准入的认证(“公告制”)职能由国家发改委行使;有关汽车企业的国有资产管理职能由各级国资委行使;生产企业所需进口零部件管理职能由商务部行使;国家重大汽车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管理职能由科技部行使。至于消费和使用环节,也根据职能不同由商务部、公安部和质检总局等部门分头管理。 显然,“大部制”改革的初衷就是要从根本上改观汽车产业多头管理的现状。 国内汽车行业的老专家、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委员陈祖涛明确告诉记者,按照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法,新成立的工业和信息化部主要负责宏观层面的管理,不干预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确保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新断层悬疑 “以前发改委制定的事无巨细的规章和政策,新部委不会完全照搬,这势必会令产业政策的延续性出现断层。”贾新光告诉记者,现在国内企业都在上书对轿车行业准入门槛放宽,或者干脆取消以前那种“计划经济”审批制。 在此之前,多次发布汽车产业可能出现重复投资、产能过剩“红色警报”的发改委,对后续资本进入汽车严格把关,曾让许多迫切希望进军轿车领域民间资本徘徊在市场门槛外。 已经在华设立合资公司的跨国车企,也迫切地盼望着新部委在取代发改委监管汽车产业后,能够放开合资底线50%∶50%。“上面没有发改委这样的部门整天盯着,只要合资公司的中方股东愿意,外资在合资企业中的股比就随时可能超过50%。”贾新光不无担忧的表示,一旦监管政策出现断层,这样的事就迟早会发生。 贾新光预计,如果“大部制”按照原有设想彻底落实,外资要在中国寻找新伙伴将变得更加容易。“与谁合资或者不与谁合资,甚至找几个合资对象这样的事情,都是企业的自主行为。”贾新光表示,这对于尚未通过资本联姻进入中国市场的个别跨国车企而言,意义更为重要。 因此,时下最关键的问题是,在向“大部制”过渡中,发改委和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权力交割”是否会如预期那样彻底?此时,徘徊在门外等待的企业们都相当焦急。
汽车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