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如果说2007年是中国汽车行业的重组年一点也不为过,仅仅上汽、南汽的合并就足以说明这一点。但是,对于未来的中国汽车行业,2007年只是大规模重组的大幕拉启,真正的重组浪潮还刚刚开始。 政策:势在必行 早在中国汽车产业的相关政

如果说2007年是中国汽车行业的重组年一点也不为过,仅仅上汽、南汽的合并就足以说明这一点。但是,对于未来的中国汽车行业,2007年只是大规模重组的大幕拉启,真正的重组浪潮还刚刚开始。 政策:势在必行 早在中国汽车产业的相关政策中,就曾经出现过要重点扶持二三家重点汽车企业,后来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以及“十一五”规划对于汽车行业的说明则成为了“若干”。 比如,《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第三条表明,2010年汽车生产企业要形成若干驰名的汽车、摩托车和零部件产品品牌。 在“十一五”规划中,则在汽车一节中明确说明,国家“引导企业在竞争中兼并重组,形成若干产能百万辆的企业。” 而如何形成这些最终的“若干”企业,虽然没有具体说明,但是产业政策中仍然指出大致的方针政策指向,即“在市场竞争和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基础上,通过企业间的战略重组,实现汽车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因此,以重组诞生大型汽车企业集团,首先是国家的整体战略发展规划的需要,而且这项规划应该在“十一五”期间也就是最迟在2010年完成。 2008年恰好是五年规划的第三个年份,重组战略也到了紧张实施的阶段,因此,2006年的酝酿阶段,2007年的大幕拉启阶段,2008年之后的大规模实施阶段,是主导未来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主旋律。 水晶球:科学还是伪证 和国家有关部门对于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相一致的是,一份早前的国内出台的研究报告认为,从国际汽车产业发展现状来看,年产销100万辆以下的汽车公司已经不能单独存在,200万辆规模的也面临重组局面。 这份报告的结论因此是,对于在国际汽车大环境下扭曲成长,被跨国公司技术牵制的中国汽车企业来说,重组整合已不可避免。 非常巧合的是,2008年正好是戴克合并案发生10周年,当年的这次世界汽车史上的最大并购案今天却物事人非。而1990年代中期的宝马并购罗孚案则早在2000年以宝马总计投入70多亿,卖出了罗孚,只剩下MINI的品牌而告终。 而期间的当事人,戴姆勒奔驰的施伦普、克莱斯勒的伊顿、宝马的毕睿德几乎都受到了当时一份有分量的咨询报告的影响。这份据说来自一家世界知名咨询公司的报告认为,汽车工业的萧条期将要来临,销售量小于180万-200万的汽车公司将很难存活下去。 但是令人尴尬的是,根据这份报告而产生的并购案并没有安享并购后的岁月,反而是困难重重。 这种对于汽车产业的水晶球式的预言,虽然有它自己的道理,但是如何操作并购更是难上加难。 谁作“凤尾”? 中国一种传统的逻辑是,宁做鸡头,不做凤尾。对于目前“春秋时期”的中国汽车产业,由国家挑选出一些并购的标靶比较简单,但是要挑选那些被并购的目标企业,又谈何容易? 谁都认识到,国际汽车产业经历了百年的历史,目前的“6 3”全球知名品牌(通用、福特、大众、丰田、戴姆勒—克莱斯勒、雷诺—日产六大集团以及宝马、本田、法国标致—雪铁龙三家相对独立的汽车公司)已经掌握了世界汽车产业的话语权。 而中国目前100多家大大小小的汽车厂商,在中国汽车产量已经达到近900万辆的盘子中能够占到多大比重呢? 以轿车为例,2007年自主品牌轿车市场表现应该是比较出色的一年,2007年底,自主品牌轿车累计销量超过120万辆,达到124.22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6%,不足三分之一。 那么哪一个中国汽车企业可以成为未来世界汽车集团中的一员呢?目前还没有确定的答案! 要打造这样的企业出来,进行战略重组是比较快捷的办法之一。 无疑,2007年累计产销均超过百万辆的上汽、一汽、东风是并购市场中的主动者。 而广汽、北汽、长安可能也会加入这个阵营,那么奇瑞呢?华晨呢?还有更多的企业,他们会在这个并购的战争中,处于一种什么样的位置? 需要等待?等待南汽那样的机会再次出现?还是主动连姻,一起打造世界巨头? 国家的力量自然是无穷的。虽然中国汽车市场已经非常的市场化,但是企业却仍然牢牢控制在国家手中。然而,包办婚姻,只能使得企业形成法律事实上的婚姻现状,但是并不能左右婚姻以后生活的质量。或好或坏,一切皆有可能! 体制之痒? 让市场来决定重组的形式、重组的参加者、重组的未来,也许是另外一种选择。
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