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通过口香糖、酸奶迅速普及的木糖醇、低聚糖等具有独特生理功能的“新糖”,正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取代蔗糖。而公共健康意义更大,对解决糖尿病、肥胖等“社会病”更有效的稀有功能糖方面,刚刚迎头赶上的中国正面临着一场多年前就悄无声息布下棋局的
通过口香糖、酸奶迅速普及的木糖醇、低聚糖等具有独特生理功能的“新糖”,正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取代蔗糖。而公共健康意义更大,对解决糖尿病、肥胖等“社会病”更有效的稀有功能糖方面,刚刚迎头赶上的中国正面临着一场多年前就悄无声息布下棋局的狙击战。当饱受吃糖引起的糖尿病和肥胖之苦的中国人认识到L-阿拉伯糖是个好东西,当苦于公共医疗保障开支巨大的中国政府知道在蔗糖里添加一小点L-阿拉伯糖就能两全其美时,我们也许又要面临吃健康糖要向日本人交钱的窘境。 寻找阿糖 2008年1月10日,北京遭遇新年的第一次大幅度降温。远离北京市区40多公里的大兴区庞各庄,寒风夹杂着黄沙流窜在空旷干硬的田间,让人更觉寒冷。 一块依然矗立着风干玉米秆的地块,将张连兴的厂房和他办公居住一体的农家院连接起来。张连兴,吉林化工集团江南研究院副院长,一年来,他几乎每天都走在这三点一线之中。 “我强烈要求来这负责这个项目,完全因为它的市场前景太好了,让我有成就感。”张连兴的另一个身份是北京建力江南糖醇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2006年,他所在的研究院与北京一家公司合资筹建了这家专门从事功能糖醇研发生产的公司。让张连兴放下优越的生活来到北京远郊修行的,正是该公司正在研发的以L-阿拉伯糖为代表的稀有糖。 糖是人类生命代谢的主要能量来源。无论是传统的蔗糖,还是新兴的淀粉糖,以及应人类健康需求而开发的糖醇甜味剂,如山梨醇、麦芽糖醇等,其单糖均为葡萄糖、果糖或其衍生糖醇。由于它们的化学结构中都含有6个碳原子,俗称6碳糖。但6碳糖热量高,并易造成糖尿病、心血管等疾患,目前在西方社会被认为是又一种“白色毒品”,很多国家正在推动以木糖醇替代蔗糖的“糖工程”,直接导致木糖醇的国际市场需求居高不下。而由于木糖醇常用的化学生产工艺污染严重,很多欧洲国家禁止兴建工厂,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木糖醇生产地。 与木糖醇相比,作为5碳糖的L-阿拉伯糖具有的生理功能更为奇特。近年来国际生理学家和营养学家就L-阿拉伯糖在肠道内对糖类代谢的作用做了一系列深入研究,发现L-阿拉伯糖对蔗糖的代谢转化具有显著阻断作用,使得它在减肥、控制糖尿病等方面的应用前景看好。据文献报道,只要在普通蔗糖中添加2%的L-阿拉伯糖,就可以抑制40%蔗糖的吸收,同时也抑制了血糖值少升高约50%;如果L-阿拉伯糖添加量达到4%,可以使血糖值完全不升高,胰岛素几乎不分泌。 日本政府十分注重全民保健,故日本在阿拉伯糖的功能食品应用方面位于国际领先地位。日本厚生省的特定保健用食品清单中将L-阿拉伯糖列入调节血糖的专用特殊保健食品添加剂,美国医疗协会也将L-阿拉伯糖列入抗肥胖剂的营养补充剂或非处方药。L-阿拉伯糖作为一种低热量的甜味剂,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和日本厚生省批准列入健康食品添加剂。 中华医学会估计,中国目前至少有4000万以上糖尿病人,已成为世界糖尿病人口第三大国,另有6000万糖尿病前期(糖耐量受损)人群。因此L-阿拉伯糖一旦作为政府的法定蔗糖添加剂推广开来,其对中国普通百姓的影响之大堪与食盐加碘、酱油加铁并论。 当然,其中蕴藏的商业价值也令人咋舌。 另外,L-阿拉伯糖可用于合成核苷类似物等抗病毒药物,治疗白血病、癌症的化疗药物等。据了解目前全球共有5种进入三期临床试验的抗乙肝新药,其中两种采用L-阿拉伯糖为原料:即由韩国 Bukwang公司研制的新药Clevudine(L-FMAU)(嘧啶核苷酸类似物),和瑞士Novartis公司开发的新药Telbivudine (L-核苷类似物的一种)。鉴于在全球尤其是亚洲的乙型肝炎人数甚多(中国有1.2亿乙肝病人和病毒携带者),L-阿拉伯糖的这一医药用途也非常巨大。 但这种具有神奇功能的稀有功能糖价格却始终让人望而却步。由于分离、纯化技术的限制,L-阿拉伯糖的价格居高不下,日本和欧美的市场销售价为10万—12万美元/吨。而在国内,由于几乎没有工业化生产厂家,用于研究的小包装L-阿拉伯糖单价甚至在此基础上翻10倍。 “这样的价格一般的研究机构都无法承受。”张连兴在2007年曾以高价辗转买到100克L-阿拉伯糖,用于成分分析,从而找到自己生产L-阿拉伯糖的办法。 张连兴生产功能糖的方法在功能糖领域自成一派。张连兴介绍,传统以酸解方法生产木糖醇等功能糖,会伴生大量废液,但其中仍含有各种糖醇成分。以木糖醇为例,其废液中木糖醇含量达40%左右。对绝大多数厂家而言,这些有效成分无法提取,只能当作废水排掉,对环境污染严重。而张连兴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利用多年积累的化工技术,在2006年攻克了废液提取技术,将生产木糖醇的废液变成提取L-阿拉伯糖的母液。 尽管张连兴的木糖醇厂每年的产量不到200吨,但赚的钱足以“养活”张连兴对稀有糖醇的研究。这种以产养研的日子还要继续,对张连兴来说,如果突破低成本生产L-阿拉伯糖的瓶颈,将把高高在上的L-阿拉伯糖价格拉下来,这将给下游的产品应用研发和市场推广提供基础。 与张连兴同时进行“寻找阿糖”的企业还有很多,包括中国科学院、武汉大学等在内的研究机构也在这波风潮中,通过各种方法寻找到撬动L-阿拉伯糖黄金市场的机会。 另据记者“现在来看,L-阿拉伯糖给预防糖尿病提供了一个重要武器。”他说。 但即使低成本生产L-阿拉伯糖成为可能,张连兴们依然要面对更大的挑战:2007年10月3日,他们从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上得知,一家名叫三和兴产株式会社的日本公司申请的“糖尿病治疗药物”专利(zl01818856.7)被正式授权。这意味着,L-阿拉伯糖最广泛的一个用途之一,在中国企业还没有工业化生产出L-阿拉伯糖之前,就已经被关闭了。 致命的专利 在三和兴产株式会社申请的这一“糖尿病治疗药物”专利中,申请保护范围是添加了0-95%比例L-阿拉伯糖的蔗糖具有明显的降低血糖指标的功能。 更早之前的2003年4月30日,同样是这家三和兴产株式会社,在中国申请了名为“通过酸水解生产L-阿拉伯糖的方法”专利(zl99805686.3)。 三和兴产株式会社是日本著名综合商社三井物产株式会社中的成员企业,也是一家叫三和淀粉股份的公司股东。根据有关资料显示,2004年,三和淀粉利用日本合同酒精公司的基本技术开始生产L-阿拉伯糖,并由三井制糖销售配合了砂糖的适用商品。但或许是技术上仍存在难点没有突破,三和淀粉现在仅“拥有年产100吨L-阿拉伯糖的生产能力”,由这3家日本公司协力销售推进新用途的应用。 三井制糖是三井物产综合商社核心企业组织“二目会”的成员,属三井物产直接控股企业。其前身是三井财团于1900年在日本殖民台湾时期设立的台湾制糖株式会社,利用日本在台湾设立的垄断政策,三井商社与三菱、滕山用20年的时间发展成为操纵整个台湾向日本输送蔗糖的超级巨头。 三井物产株式会社成立于1876年。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形成在最核心层以银行、保险、信托等金融企业为纽带,依托遍布全球的贸易网络获取投资信息,进而通过大量交叉持股构成的资本纽带,协同开拓市场,所涉猎产业几乎无所不包,形成了以贸易、服务、事业投资三大业务种类,以少量持股维系的庞大企业帝国。这个庞大帝国里,包括有住友银行、松下、东芝、新日铁、丰田、乐天等著名企业。三井物产2005年销售额达到1265亿美元,纯利润17亿美元,其582家关联企业遍布全球。1980年,三井物产在北京设立了中国首家事务所,现在在中国已发展成为拥有14个事务所以及110余家合资、独资企业的大规模贸易、生产和投资机构。 这样一个庞大的企业组织在中国进行专利申请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这次的L-阿拉伯糖专利申请却有不寻常之处。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日本企业对专利制度研究非常深入,但在L-阿拉伯糖上却显出令人费解的“外行”:“酸解生产糖醇本是行业的传统工艺,他们却用来申请专利,这是非常荒唐的事情,但更不可思议的是专利还被审核通过了。” 他解释说,功能糖普遍存在于各种植物纤维中,早在1950年代,前苏联就开发出酸解桦树皮的方法来生产木糖醇。目前功能糖醇行业最普遍的生产方法就是用酸分解出植物纤维和半植物纤维,然后通过加氢反应,生产出各类糖醇。从这点上看,日本三井通过三和兴产株式会社申请的生产方法专利,在创新性上存在明显不足。 了解,一家厦门的海归企业也正在上马L-阿拉伯糖项目。该项目的独特之处在于通过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生物酶转化法,不仅能利用木糖醇废液,而且可以从玉米、甘蔗、秸杆等含有半纤维素的农产品下脚料中提取生产99%以上高纯度的木糖醇、L-阿拉伯糖和L-核糖等稀有功能糖。一些看到了L-阿拉伯糖重要经济、社会和国家战略意义的专家,对该项目寄望甚高。 “由于借助生物工程与发酵工程关键技术的突破,摈弃了传统化工法中必不可少的催化剂氢的使用,这个项目在成本、生产效率、环境影响、原料可用性、安全性等方面实现了产业化创新,在制药新原料和食品新资源开发等国际尖端领域和国家 ‘十一五’规划重点领域中具有很大的产业化和社会化战略意义,也真正体现了循环利用、绿色经济、环境友好。”国家开发银行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姚建培高级工程师说,“生物技术的优势不仅仅在于降低生产成本,其产品在质量上,特别是食品和医药的安全性,具有化工法生产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萧新华博士进一步指出,糖尿病治疗难度大,费用高,已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全球性问题,近年来各国开始注重糖尿病的预防,利用生活方式的干预来缓解糖尿病的集中爆发。 1999年,日本鹿岛大学的学者也在国际公开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提出可以通过酸水解的技术来从植物纤维中获取L-阿拉伯糖,并在阿糖应用上指出其具有强烈抑制蔗糖吸收的作用,可减少约60%的蔗糖在小肠的吸收。日本学者井上修二2000年也在日本营养与食品科学院期刊上发表文章指出,阿拉伯糖对蔗糖的吸收具有阻断作用,能够大幅降低人的血糖水平。 国家知识产权局一位不愿透露身份的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愿正面回应为何日本三和兴产“明显不具备创新性和新颖性”的专利申请获得批准,他只是透露,“当初三和兴产在中国申请的L-阿拉伯糖应用专利保护甚至包括医药和食品,范围之广几乎覆盖所有的L-阿拉伯糖应用。所幸的是,其中在医药和食品中添加L-阿拉伯糖的申请被国家知识产权局驳回。” “另外,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即使日本人的专利申请已经获批,中国企业也可以向专利局的仲裁委员会提出复议,申请废止。”他说。 根据他的分析,L-阿拉伯糖“糖尿病治疗药物”的应用专利,对国内所有致力于 L-阿拉伯糖产业化应用的企业都有影响,他们只能将其作为添加剂应用于砂糖、食品和医药,任何药用实践都面临专利侵权诉讼;而三和兴产申请的“通过酸水解生产L-阿拉伯糖的方法”专利,将甚至扼住绝大多数依靠传统酸水解化工法生产L-阿拉伯糖的中国企业的喉咙。 “时至今日我们或许才明白,三井7年多前看似漫不经心布下的棋子,等于成功地给整个产业设下一个局。”这位知识产权局官员针对中国L-阿拉伯糖产业崛起可能面临的产品专利、用途专利甚至方法专利的风险指出,“当饱受吃糖引起的糖尿病和肥胖之苦的中国人认识到L-阿拉伯糖是个好东西,当苦于公共医疗保障开支巨大的中国政府知道在蔗糖里添加一小点L-阿拉伯糖就能两全其美时,我们也许又要面临吃健康糖要向日本人交钱的窘境。” 三井式棋局 事实上,三井之于中国的功能糖来说并不陌生。今天已经普遍被接受的木糖醇真正走向市场,并被公众认可,三井“功不可没”。 世界最大的木糖醇企业山东福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在1998年开始生产木糖醇,但苦于国内外没有启动,发展速度缓慢。直到2002年,福田主动找到日本食品巨头乐天集团,每年向乐天免费提供半吨木糖醇,供其研发新型防龋齿的口香糖。 2003年左右,这一新产品获得国家权威部门的认可,被允许使用“无糖”标示。并借由乐天把这种产品推向整个国际市场。 此后福田又用同样的方式“俘获”了世界口香糖市场老大美国绿箭公司。这些大客户的到来,不仅帮助木糖醇由口香糖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商品起步打开越来越多的食品市场,也把福田推向了国际市场。 “这些有领导地位的企业对公众的影响力非常大。”山东福田董事会秘书解法孔对记者介绍,借助乐天等消费品巨头推广“无糖”这一健康概念,整个木糖醇市场获得了极大发展,并被迅速地应用于食品、饮料、医药等领域。2005年,世界最大的食品添加剂企业丹麦丹尼斯克公司有一家年产1万多吨木糖醇的工厂因环保问题被强制关闭,本来只有6万多吨的全球总产量损失近20%,需求被迅速转移到中国。 乐天口香糖的制造者乐天四通于1994年由日本株式会社LOTTE、中国四通集团、三井物产共同投资兴办。其中三井物产虽然不是大股东,但原料和物流基本上交由三井综合商社的公司来经营。 几年过去,站在“巨人”肩膀上起来的中国功能糖产业如很多制造业一样,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工厂。但由于在研发和市场一前一后两个重要环节上的缺失,中国功能糖产业事实上依然受制于人。 “中国的功能糖行业从来就是三五年一个周期,极其不稳定。”张连兴指出,看似中国企业在这个窄众市场中博得了全球最大生产基地的名声,但对欧美、日韩等成熟市场的依赖度极大。 以功能糖行业最成熟的产品木糖醇为例,中国制造的木糖醇的出口量在80%以上。2006年之前,木糖醇价格一直徘徊在2万元/吨左右,木糖醇企业保持微利。从2006年中开始,随着国际市场对木糖醇的需求增加,木糖醇价格一路走高,到2007年初最高达到4万元/吨。国内木糖醇企业此时面临的是排到2010年之后加班加点都无法满足需求的订单。 暴利驱使国内厂家开足马力新上项目,最高产能达到5万吨,基本上与国际市场的需求量持平。但伴随市场狂热而来的,是2007年人民币开始不间断小幅升值,木糖醇的出口开始出现下滑。国内厂商随即开始争相压低价格,只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就从接近4万元/吨下降到3万元/吨左右。 “生产原料都在涨价,传统的生产方式又是高耗水、耗电、耗气,成本上涨非常大。”张连兴介绍说,目前国内企业的木糖醇生产成本应该在2万元以上,按照现在的行情,绝大部分企业都处于盈亏边缘。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国内功能糖的研究者寄希望于开发出更高端、应用更广泛的新功能糖。而L-阿拉伯糖无疑是其中最具前途的一个。但当年亲手启动功能糖市场的三井已经不满足单纯给他人做嫁衣。 “生产能力能否带来价值,要看是否有足够大的市场。”张连兴指出,这一点依然控制在对功能糖应用研发和专利部署更早一步的日本企业手中。 一个相类似的例子是另一种功能糖——麦芽糖醇。由于食品添加剂巨头法国罗盖特公司申请了这种糖醇的生产和应用国际专利,中国的糖醇企业面对欧美大额订单,却因要支付高额专利费及面临被起诉的风险而不得不放弃。 “国外专利权人在我国部署的L-阿拉伯糖专利申请保护范围过于宽泛,凭借高超的专利文献撰写能力,这类文献规避专利审查、公众监督的能力很强。”中美知识产权研究院诉讼分析中心高级顾问叶东蕾说。 即使有国内研究机构和高科技企业在生物转化法生产L-阿拉伯糖方面实现了领先于日本的技术突破,能够成功绕过三井在传统酸解生产方法上设下的专利埋伏,但叶东蕾提醒到,通过跟踪专利部署情况,国外竞争对手完全能够获悉中国核心菌种的发明人、控制人,乃至各个流通环节。如何加强菌种的管理、保密工作,杜绝技术扩散,同样是中国企业必须正视的课题。 与国内企业刚刚起步就受制于人不同,在一水之隔的日本,三井已经实践出一条研发、生产、销售L-阿拉伯糖的“完美”路径:三井企业系中的合同酒精提供技术,三和兴产进行专利部署,三和淀粉进行生产,三井制糖负责销售,乐天网络销售和便利超市铺设终端,这是一个覆盖产业全部环节,配合紧密高效的完整链条。 2006年,日本厚生省的特定保健用食品清单中将L-阿拉伯糖列入调节血糖的专用特殊保健食品添加剂。同年,三和淀粉正式推出面向终端的L-阿拉伯糖产品“健康好伙伴”。这种添加了3%L-阿拉伯糖的新型蔗糖很快就成为乐天在线购物的热销产品。 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国内对于L-阿拉伯糖这类稀有功能糖还处于刚从研发进入产业化的起步阶段,以紧密企业组织来进行原料采购、制备生产、商品开发、销售网络搭建更是遥不可及。 2004年,三井物产斥巨资帮助其关系紧密的7-11便利店加快在北京、上海等中国市场的布局。同时,三井还投资设立了专门给7-11配送的物流公司。可以想象,一旦三井的L-阿拉伯糖布局开始收网,凭借强大的物流和遍布全国的便利店系统,三井完全可以复制其在日本的局面。 “三井商社对产业的布局往往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来计量的。”曾经在三井物产工作过12年的白益民在其《三井帝国启示录》中指出,利用庞大复杂的贸易和物流体系,三井可以轻易地获取最前沿的技术和市场信息,并利用背后强大的财团及早进行产业的布局。 稀有糖正是这样一个刚刚完成布局、正等待好戏上演的三井式棋局。可以肯定的是,这不是三井唯一的局,甚至还不是其最核心的产业布局。 尾声 2007年12月,张连兴在数个供求网站上打出供应广告:对有志于研究的机构和个人,愿意以5元/公斤这一近乎无偿的价格友情提供L-阿拉伯糖。 “松散的个人很难与国外的大公司抗衡,我们已经落后很多,必须有更多的人能够买的起L-阿拉伯糖,马上进行生产和应用的研究。”张连兴对他的举动解释说。 在万里之外,生物转化法生产L-阿拉伯糖技术落户厦门后,已经在银行的支持下开始进入工业化大生产阶段。 但愿一切还不算太晚。背后十面埋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