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对行业内相关的专家、厂商、渠道商、业务(销售)人员及客户进行访谈,获取最新的一手市场资料;
- 艾凯咨询集团对长期监测采集的数据资料;
- 行业协会、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国家发改委、工商总局等政府部门和官方机构的数据与资料;
- 行业公开信息;
- 行业企业及上、下游企业的季报、年报和其它公开信息;
- 各类中英文期刊数据库、图书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文献资料;
- 行业资深专家公开发表的观点;
- 对行业的重要数据指标进行连续性对比,反映行业发展趋势;
- 通过专家咨询、小组讨论、桌面研究等方法对核心数据和观点进行反复论证。
报告简介:
《2007中国劳动力白皮书》有着2006年农民工两份报告的良好理论和数据基础。《2006年中国农民工供需报告》和《2006年中国农民工满意度报告》曾获得了新华社、《人民日报》、《农民日报》、《浙江日报》的多篇专文、专题报道,以及数十个中央部门的高度认可和国务院信息办副主任陈大卫、国务院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宏仁、浙江省副省长茅临生的充分肯定。在此基础上,《2007中国劳动力白皮书》将供需和满意度的内容集合成一本全面的白皮书,更加强了数据调研的覆盖面以及样本抽样的科学性,数据整理严谨性,以及分析比对的全面性。预计《2007中国劳动力白皮书》的总发行量将达到10万份,是2006年报告的15倍。
报告数据的调研和回收:
2007白皮书总共对40个城市做了调研, 18个城市为重点调查对象,22个城市为局部调查对象。从2007年7月9日到2007年9月21日,通过4名专职人员和先后8批次的95名兼职人员的共同努力,问卷的发放、回收、核对、回访、录入工作全部完成,共历时75天,先后投入资金约16万元。
问卷数据统计分别为企业调查问卷实际发放数量为10743份,通过删除无效数据后,实际纳入使用范围的有效数据为8180份,有效率为76.1%;蓝领调查问卷实际发放数量为23147份,通过对无效数据的大幅删除后,实际纳入使用范围的有效数据为19056份,有效率为82.3%;培训学校问卷面向26个省区市的阳光工程培训学校以及新农门的签约客户发放,实际发放数量为4398份,通过对无效数据的删除后,实际纳入使用范围的有效数据为3661份,有效率为83.2%
报告的重点内容:
整个白皮书通过对企业、职业学校、农民工进行分别调查和数据结果的对比,对中国整体的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状况、供应状况及农民工的生存状况进行分析。通过不同方式、纬度的分析,让读者可以了解中国农民工的整体状况,解惑企业的“招工难”与普通农民工的“就业难”实质。同时,白皮书还为企业、职校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以促进中国劳动力更加合理地流动,让企业、农民工的关系更加和谐。报告的部分经典内容:
(一)热点 招工难vs农民工群体流动趋势
经济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的民工荒现象入手,结合全国劳动力市场的求人倍率曲线趋向,破解劳动力供需出现结构性的短缺的实质内容,对“招工难”进行了深层次分析。
调查农民工群体务工流动的现状、规律和趋势,结合“招工难”,“就业乱”的不对称现象,得出解决的方式。
(二)重点 满意度和留住员工
农民工对城市的满意度分析,让进城务工人员给城市打分,城市务工和生活的“收入水平”、“工作环境”、“权益问题”、“子女问题”、“生活环境”、“社会地位”、“文化生活”,是“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不满意”,倾听最真实的声音,从农民工的角度破解“留人难”的问题。
(三)亮点 人工成本vs工资水平
企业通过维持剩余价值来维持利润时导致招工难的根本原因,区域人工成本、行业人工成本、工业园区人工成本,站在用工需求方的角度上挖掘细节,整合数据,分析用工的成本、工人的工资、招工的成本和企业的发展的关系。
(四)冰点 生活成本和农民工人生规划
务工人员的生活成本分析,从生活成本、工资结余、日常通讯成本到业余文化生活,各方面到关系到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情况,生活习惯、文化、思维发生交流和碰撞,引发的是摩擦还是融合?直接影响和改变着他们对城市的评价,以及他们流动情况——务工人员归宿意向是想留在城市,还是想回家。
〖 目 录 〗
前言 1
1. 中国劳动力市场背景 1
2. 政府对劳动力问题的关注 1
3. 报告相关定义 2
4. 研究方法 2
供需篇 1
第一章:中国劳动力供需状况及其变化趋势 1
1. 关于劳动力供需的若干说法 1
1.1. 国外关于劳动力供需的理论 1
1.2. 国内关于劳动力供需的若干观点 1
2. 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状况分析 2
2.1. 全国性的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 2
2.2. 地方性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 7
2.3. 各类工程存在的问题 7
3. 中国的劳动力资源发展形势 7
3.1. 全国劳动力资源供应形势 7
3.2. 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民工 9
3.3. 农民工群体流动趋势 12
4. 用工企业需求形势 13
4.1. 民工荒的发展趋势 13
4.2. 招工企业的需求变化 15
5. 劳动力供需变化周期研究 17
6. 中国劳动力供需进入卖方市场 19
6.1. 职校毕业生源供不应求 19
6.2. 进入卖方市场并不意味着劳动力将全面出现短缺 19
第二章:区域劳动力供需分析 21
1. 各地人口和就业状况分析 21
2. 乡村劳动力的供给形势 23
3. 各地乡村劳动力转移状况 27
3.1. 转移劳动力数量(农民工数量)分析 27
3.2. 转移方向分析 29
4. 各地剩余劳动力状况分析 33
4.1. 国内关于剩余劳动力的若干说法 34
4.2. 剩余劳动力的计算方法 35
4.3. 新农门提出的各地农村剩余劳动力估算方法 36
5. 不同经济区用工需求状况分析 38
6. 不同城市春后用工需求分析 41
7. 企业招工难问题分析 44
8. 区域劳动力成本报告——基于当地最低工资的分析 46
第三章:分行业劳动力供需分析 51
1. 劳动力行业就业结构概况 51
2. 各地外来人口的产业分布 54
3. 乡村劳动力的产业转移方向 57
4. 各地分行业劳动力成本分析 60
5. 蓝领工人最集中的行业用工状况分析 63
5.1. 制造业 63
5.2. 家政业 66
5.3. 建筑业 69
5.4. 纺织业 73
5.5. 餐饮业 75
第四章:开发区状况及其劳动力供需形势 79
1. 开发区发展状况分析 79
1.1 国家级开发区发展状况 79
1.2 开发区整治 80
1.3 省级以上开发区的分布 80
1.4 个例分析:河南开发区情况分析 84
2. 开发区的用工问题分析 85
2.1 开发区的招工难问题 85
2.2 开发区的招工模式 86
2.2.1 招聘模式 86
2.2.2 培训模式 86
2.2.3 外包模式 86
3 开发区的梯度转移战略分析 87
3.1 开发区劳动力成本和产出率的差距 87
3.2 开发区的跨地域转移战略 92
3.3 个例分析:广东中山市火炬区的产业转移成本比较 94
第五章:职业教育、技能鉴定、职业介绍发展状况分析 97
1. 职业技能培训发展形势 97
1.1 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97
1.2 职业培训机构的发展 99
1.3 培训学校调查状况分析 102
1.4 技工学校发展状况分析 107
2. 职业技能鉴定的发展趋势 110
3. 职业介绍机构发展分析 114
3.1 就业和招工信息的对接趋势 114
3.2 职业介绍机构发展的若干特征 115
4. 劳务转移的业务模式 118
4.1 劳务转移企业的发展趋势 118
4.2 国内劳务转移和培训的若干业务模式 119
4.3 国际劳务转移业务的市场前景分析 120
第六章 基于劳动力的品牌研究 122
1. 地区品牌劳务发展状态研究 122
满意度篇 125
第一章:调查的缘起和状况 125
第一章:调查的缘起和状况 125
第二章:农民工生存状态研究 126
1. 个人的特征是满意度研究的基础 126
2. 务工人员按年龄、性别不同的比较分析 127
2.1不同性别、年龄务工者的学历比较 128
2.2不同性别、年龄的务工人员合同签订和权益情况 129
2.3不同性别、年龄的务工人员对城市的适应程度 134
3. 务工人员按学历水平和技能程度不同的比较分析 137
4. 不同性别、年龄的务工人员对未来的打算 139
5.新农门分析观点 141
第三章 农民工工作状态研究 142
1. 工作状况是满意度研究的核心问题 142
2. 务工者就业渠道和成本分析 142
2.1就业渠道分析 142
2.2就业成本分析分析 148
3.务工者的技能培训状况分析 150
3.1技能人才的行业分布 150
3.2务工者的培训成本和培训意愿 152
4.务工者就业合同签定情况分析 157
5.务工者劳动时间分析 158
6.务工者工资水平分析 159
7.各地务工者福利状况分析 163
8.各地务工者工作环境分析 164
9.务工者社会保险缴纳情况分析 165
10.务工者权益问题分析 166
11.新农门分析观点 168
第四章 农民工生活状况研究 168
1.生活状况对满意度的影响越来越大 169
2.务工人员的生活成本分析 169
3.务工人员的亲友间的联络情况和通讯状况分析 172
4.农民工的业余生活状态分析 176
5.不同生活状态的务工人员对城市的适应度分析 178
6.新农门分析观点 179
第五章:农民工满意度研究 180
1. 满意度调查的意义 180
2. 农民工对城市的满意度分析 180
3. 农民工的区域流动分析 182
第六章:新农门观点:农民工与城市的融合若干解决方向 186
附录一:表格目录 190
附录二:图表目录 192
附录三:蓝领调查问卷 194
附录四:培训学校调查问卷 197
附录五:企业调查问卷 199
访谈对象(1) 201
访谈对象(2) 203
访谈对象(3) 205
访谈对象(4) 207
访谈对象(5) 208
访谈对象(6) 210
参考文献 211
图表目录
图表 1 2004-2007阳光工程转移规模 3
图表 2 2004-2007各省剩余劳动力与阳光工程转移比 3
图表 3 主要全国性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覆盖人口比较图 4
图表 4 1978—2006年城乡就业人口比重消长比较图 8
图表 5 2001-2005年农民工数量和农村劳动力数量增长比较表 10
图表 6 中西部地区民工荒问题的价值链分析 14
图表 7 各时期农村居民分类支出年均增长比较图 18
图表 8 农民工来源地比例比较图 27
图表 9 2005-2006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地点分布图 30
图表 10 三大地区乡村劳动力资源比较表 31
图表 11 农民工分布状况比较图 31
图表 12 各地潜在农民工数量比重图 38
图表 13 各地区接收农村劳动力的比重(图中数值单位为万人) 38
图表 14 各经济区存在招工难问题的企业比重图 39
图表 15 各经济区春后用工形势变化情况比较图 40
图表 16 招工难问题的价值链示意图 45
图表 17 全国劳动力行业分析状况图 51
图表 18 蓝领集中的行业从业人员比重变化图(1978-2002年) 52
图表 19 各地区暂住人口中务工人员比例比较图 56
图表 20 各地制造业工人占全国的比重比较表 64
图表 21 建筑工人的来源地比例分析图 69
图表 22 各地省级以上开发区占全部的比重状况示意图 82
图表 23 重点城市升级以上开发区数量比较 83
图表 24 主要开发区工业总产值和GDP比较图 88
图表 25 上海地区主要开发区用工规模比较图 90
图表 26 开发区用工问题的价值链 92
图表 27 2000—2006年主要类型职校数量变化状况图 98
图表 28 中国技工学校分布状况图 108
图表 29 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体系示意图 110
图表 30 不同类型职介招工供需状况比较图 116
图表 31 农民工群体年龄结构比较图 127
图表 32 农民工群体学历结构比较图 128
图表 33 农民工群体学历结构比较图 129
图表 34 不同性别农民工受骗经历比较图 132
图表 35 不同年龄阶段农民工受骗经历比较图 132
图表 36 农民工感觉在城市生活中欠缺的因素比较图 135
图表 37 不同受培训状况务工人员对城市适应程度比较图 138
图表 38 不同年龄农民工归宿意向比较图 140
图表 39 务工者就业渠道的提及率比较图 142
图表 40 2006年调查时务工者各种就业渠道的比重图 143
图表 41 务工者就业成本分类比较图 145
图表 42 农民工群体不同受骗经历比重状况 149
图表 43 农民工的培训成本比较图 153
图表 44 农民工不同培训意愿的比重 154
图表 45 企业招收员工时的不同技能要求比重 156
图表 46 务工者劳动合同签订状况分类比较图 157
图表 47 农民工银行卡发展情况图 170
图表 48 务工者与亲友沟通工具使用比重图 172
图表 49 务工者平均每月消费的电话费分类图 173
图表 50 各移动通讯运营商在农民工中的市场份额不 173
图表 51 各移动通讯套餐在农民工中的市场份额 174
图表 52 农民工选择手机套餐主要考虑的因素 174
图表 53 农民工业余生活的休闲方式(提及率) 176
图表 54 农民工上网主要从事的活动(提及率) 176
图表 55 农民工上网主要玩的游戏(提及率) 177
图表 56 农民工最喜爱的报刊(提及率) 177
图表 57 农民工换一个城市工作的周期比较 183
图表 58 务工者更换工作城市的动机比较图 184
图表 59 务工人员再次选择的就业区域 186
表格目录
表格 1 全国主要年份人口和劳动力基本数据比较表 7
表格 2 全国主要年份各类农村劳动力资源数据表 10
表格 3 2001年以来国内主要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比较表 15
表格 4 主要年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增长情况比较 17
表格 5 2000年以来各地人口和就业状况变化情况表 21
表格 6 各地乡村劳动力资源和有效就业情况比较 23
表格 7 2005年各地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地区的供给和就业情况比较 25
表格 8 各地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比较表 28
表格 9 2001—2006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地比较表 30
表格 10 各地登记务工人员基本情况比较表 32
表格 11 国内关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若干估计 34
表格 12 2005年各地剩余劳动力的估算表 36
表格 13 各经济区主要城市用工缺口状况比较表 41
表格 14 2001—2007年国内主要城市春季用工需求比较表 42
表格 15 2004—2007年各地最低月工资标准比较 47
表格 16 最低工资标准不足400元/月的地区名单 48
表格 17 不同行业务工人员的年龄结构比较表 53
表格 18 各地不同类型的登记暂住人口比较表 54
表格 19 各地乡村劳动力转移的产业方向比较表 58
表格 20 全国各地区分行业就业人员年均收入比较表 61
表格 21 各地制造业从业人员数量及其所占比重 65
表格 22 各地不同类型企业的居民服务业从业人口比较表 68
表格 23 按类型分组的建筑业企业劳动力状况表 70
表格 24 建筑企业用工和从业人员状况比较表 72
表格 25 不同地区餐饮企业和劳动力状况比较表 77
表格 26 各地区省级以上开发区情况比较 80
表格 27 国内主要城市开发区状况比较表 82
表格 28 河南省各级开发区基本状况比较 85
表格 29 主要15个国家级开发区劳动力状况比较表 87
表格 30 上海市内主要开发区劳动力状况比较 90
表格 31 温州地区主要开发区劳动力状况比较 91
表格 32 各地区开发区的主要成本比较表 94
表格 33 阳西园区与珠三角建筑成本分析比较表 95
表格 34 阳西园区与珠三角地区运营成本分析比较表 95
表格 35 2000年以来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发展情况表 99
表格 36 全国各级各类全日制职业培训学校基本情况比较表 101
表格 37 各地区培训学校主要调查问题调查结果比较表 103
表格 38 各地技工学校和技工资源状况比较表 108
表格 39 各地区职业技能鉴定综合情况比较表 112
表格 40 全国各级职业介绍机构发展情况比较 115
表格 41 各地职业介绍机构基本情况比较表 117
表格 42 农民工历史沿用名称集合表 125
表格 43 受调查务工人员性别、年龄情况比较表 127
表格 44 受调查务工人员的年龄、学历状况表 129
表格 45 不同性别、年龄的务工群体劳动合同签订情况表 130
表格 46 不同性别、年龄务工人员合同签订比重表 131
表格 47 不同性别、年龄的务工群体受骗次数比较表 133
表格 48 不同性别、年龄的务工群体被拖欠工资情况表 133
表格 49 不同性别、年龄的务工者认为城市生活主要存在的问题 134
表格 50 不同性别、年龄的务工群体对城市适应程度情况比较表 136
表格 51 不同性别、年龄的务工者认为城市生活主要存在的问题 137
表格 52 受培训状况不同的务工者对城市适应程度比较表 139
表格 53 不同性别、年龄的务工群体归宿意向比较 139
表格 54 不同学历层次的务工者的归宿意愿比较表 141
表格 55 企业招工和蓝领就业渠道的比较 144
表格 56 不同技能水准的蓝领工人就业渠道比较表 146
表格 57 不同学历的蓝领工人就业渠道比较表 147
表格 58 2006-2007年不同就业渠道的比重(提及率)比较表 148
表格 59 不同培训类型的成本比较表 148
表格 60 不同学历的务工者花费的培训成本比较表 149
表格 61 不同行业务工者学历分布情况比较表 151
表格 62 不同行业务工者受培训的比例 151
表格 63 务工人员就业前参加培训的比例表 152
表格 64 各地农民工工作时间比较表 158
表格 65 各地农民工每月可休息的天数比较表 159
表格 66 不同部门发布的农民工月工资水平比较 159
表格 67 2003—2006年不同收入层次的农民工比重 160
表格 68 不同技能水准的蓝领工人月收入层次比较表 160
表格 69 不同学历的蓝领工人月收入层次比较表 161
表格 70 不同地区蓝领工人的月工资水准比较表(蓝领填写) 162
表格 71 不同区域工人月工资水准比较表(企业填写) 162
表格 72 不同地区蓝领工人福利状况比较表 163
表格 73 经济发达省市务工人员居住场所比较表 163
表格 74 各地蓝领工作环境比较表 164
表格 75 各地区农民工保险缴纳情况比较表 165
表格 76 近两年农民工的维权途径比较表 167
表格 77 各地区农民工工资结余状况比较表 169
表格 78 各地区农民工处理结余存款的途径比较表 170
表格 79 务工者选择银行比重及其原因比较表 171
表格 80 工资结余的情况对适应度的影响 178
表格 81 业余生活对适应度的影响 179
表格 82 农民工对城市生活不同层面的适应状况 181
表格 83 不同学历的务工者对城市满意度状况 181
表格 84 不同籍贯的农民工的期望就业地区比较表 184
农民工劳动力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