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对行业内相关的专家、厂商、渠道商、业务(销售)人员及客户进行访谈,获取最新的一手市场资料;
  • 艾凯咨询集团对长期监测采集的数据资料;
  • 行业协会、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国家发改委、工商总局等政府部门和官方机构的数据与资料;
  • 行业公开信息;
  • 行业企业及上、下游企业的季报、年报和其它公开信息;
  • 各类中英文期刊数据库、图书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文献资料;
  • 行业资深专家公开发表的观点;
  • 对行业的重要数据指标进行连续性对比,反映行业发展趋势;
  • 通过专家咨询、小组讨论、桌面研究等方法对核心数据和观点进行反复论证。

报告简介:

2009-2010中国电动汽车行业形势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不断加深,石油资源的日趋枯竭以及大气污染、全球气温上升的危害加剧,各国政府及汽车企业普遍认识到节能和减排是未来汽车技术发展的主攻方向,发展电动汽车将是解决这二个技术难点的最佳途径。电动汽车由于具有环保特性,因此代表着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各国在电动汽车上的研发基本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彼此间的差距不是很大。
  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虽然在传统汽车领域落后于发达国家近二三十年,失去了追赶的机会,但在电动汽车领域,我国与国外的技术水平和产业化程度差距相对较小,基本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并有机会在该领域获得重要席位。这也为我国汽车工业技术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一次历史性的机遇,更重要的是我国还有后发优势。目前,我国电动汽车的研发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一些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推出了电动汽车样车。
  从中国的能源资源和环境条件,也要求中国未来的汽车工业必须探求新的思路。我国“八五”以来电动汽车被正式列入国家攻关项目,对电动汽车的投入显著增加。我国的汽车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等200多家单位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研发电动汽车,并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 “九五”期间,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工程项目,开发电动汽车项目也列入了国家“十五”与“十一五”期间,电动汽车被列入“863”计划12个重大专项之一,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于1998年新组建了电动汽车车辆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科技部又于2001年启动了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使我国电动汽车技术水平和产业化程度与国外处在同一起跑线上。
  目前,我国在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等多个领域的自主研发中不断取得突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在车用电池的攻关上已经取得了群体性突破,使我国在电动汽车领域初步构建起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体系,通过开发自己的电动汽车,申请专利,制定相关技术标准,保护自己的汽车工业,并有望为中国汽车工业开拓新的增长点,展示了电动汽车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景。
  另据悉,截止到今年9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为1.68亿辆,与2007年底相比,增加826万辆,增长5.2%。2015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将超过2亿辆以上。到2030年,中国的乘用车总量接近3亿辆,约占当时世界汽车总量的30%以上。
  《2009-2010年中国电动汽车行业市场预测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是在中心“十一五”汽车研究组课题研究成果基础上,采用最新资料,结合我们对我国电动汽车市场进行战略分析的基础上撰写而成。为企业把握整个市场发展趋势以及提出基于趋势上可能竞争的战略选择提供参考。
  本研究报告依据国家统计局、国家信息中心、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汽车工业协会等权威渠道资料,同时采用中心大量产业数据库以及我们对电动汽车行业所进行的市场调查大量资料,综合运用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方法对中国的电动汽车投资发展趋势给予了细致和审慎的预测论证。在报告的成稿过程中得到相关专家、领导耐心的指导建议,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报告主要面向于电动汽车厂商、相关企业及欲进入的产业投资资本,同时对于产业研究规律、产业政策制定和欲进入的金融投资集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目 录 〗

第一部分 电动汽车行业发展概况
第一章 国际电动汽车的发展概况
第一节 国际电动汽车的发展概况
一、2007年电动汽车重返议事日程
二、2007年以色列、约旦、欧盟可能合作研发生产电动车
三、2010年美国通用汽车将生产电动汽车
第二节 部分国家和地区电动汽车发展概况
一、美国电动汽车的发展
二、欧洲电动汽车的发展
三、日本电动汽车的发展
第二章 2008年我国电动汽车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 电动汽车发展的环境分析
一、缓解石油能源短缺
二、缓解城市大气环境恶化
三、增强中国汽车工业国际竞争力
四、增强汽车厂商竞争力
第二节 电力盈余为电动汽车的发展提供的平台
一、电力供应趋势
二、政府、电力企业、汽车企业三位一体
三、走自己的经济发展路
第三节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是汽车发展的战略导向
一、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势在必行
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研发与产业化
三、清洁动力汽车唱主角
四、柴油汽车:短期目标
五、混合动力汽车:油耗与排放兼顾
六、电动车:前途最看好
第四节 车用能源及新型动力车的发展与研究
一、国外车用能源及新型动力车的发展状况及战略
二、我国车用能源及新型动力车的发展现状
三、我国车用能源及新型动力车的未来发展趋势
第三章 2008年我国电动汽车发展概况
第一节 我国电动汽车发展现状
一、整车开发进展情况
二、电动车关键零部件开发进展情况
三、专利、标准与规范的进展情况
四、电动车示范运行情况
第二节 我国电动汽车标准的现状和发展
一、我国电动汽车标准体系的现状
二、我国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标准完善
三、标准制定方法
第三节 2008年纯电动汽车发展概况
一、纯电动汽车概述
二、世界纯电动汽车发展概况
三、中国纯电动汽车发展概况
四、纯电动汽车发展方向
五、以电动汽车应对石油高价
第四节 2008年我国电动汽车的发展情况分析
一、2007年电动汽车“三纵三横”布局显效
二、2007年电动汽车的热潮在中国逐渐兴起
三、2007年电动汽车企业进入情况分析
第五节 国内主要省市电动汽车发展综述
第六节 中国轻型电动车发展状况
一、轻型电动车多项技术领先世界水平
二、中国电动车业呼唤强势品牌
三、电动车企业:突出重围的五大战略法则
第七节 超微型电动汽车市场现状分析
第八节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发展概况
一、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发展慨况
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结构布置
三、燃料电池的类型
四、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
第九节 目前电动汽车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续驶里程有限
二、蓄电池使用寿命太短
三、蓄电池尺寸和质量的制约
四、电动汽车价格昂贵
五、间接污染严重
第二部分 技术发展与政策分析
第四章 电动汽车的研制和技术状况分析
第一节 电动汽车关键技术发展综述
一、电池技术
二、电力驱动及其控制技术
三、电动汽车整车技术
四、能量管理技术
第二节 2008年我国电动汽车技术发展情况分析
一、电动车新技术面临多项抉择
二、2007年我国纯电动汽车攻克技术难关
三、2007年我国已拥有自主产权的电动汽车电机研发平台
四、200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超级电容电动车
第三节 电动汽车技术发展趋势及前景
一、概述
二、纯电动汽车(PEV)
三、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
四、外接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五、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六、电机及电动车轮
第四节 自主品牌电动汽车开辟我国汽车工业新天地
一、2006年自主国产电动汽车品牌走向世界
二、2008年自主品牌电动汽车量产上市
第五节 电动汽车用驱动电机系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概述
二、电动汽车用驱动电机系统的特点及分类
三、电动汽车用驱动电机系统的研究现状
四、发展趋势
第六节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中主要技术的发展状况
一、概述
二、国内外混合动力汽车的主要厂商
三、混合动力主要技术
四、双向大功率DC-DC变换器技术现状
五、电机驱动技术现状
六、能量管理系统
第七节 超级电容电动汽车的研究进展与趋势
一、概述
二、超级电容器的机理及特点
三、超级电容器在混合能源电动汽车中的作用研发情况
四、以超级电容器为唯一能源的电动汽车研发情况
五、以超级电容器为唯一能源的电动汽车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政策、法规对电动汽车的影响分析
第一节 发达国家采用的政策
一、经济上扶持
二、政策优惠
三、法规上强制
第二节 我国政府对电动汽车的政策与支持
一、国家“863”计划
二、国家“973”计划
三、国家电动汽车试验示范区
四、中国政府的采购
五、电动汽车国家标准体系
第三节 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需要政策支持
一、政策要能够扶持企业“长大”
二、政策要能引导和鼓励消费
三、政策需要细化和有连续性
第四节 我国政府出台电动汽车产业政策尤为必要
一、电动汽车的发展简况
二、政府推动电动汽车技术发展的功能
三、政府关于电动汽车产业化的政策
第五节 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制定促进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
二、有效运用经济激励政策
三、简化设施建设、规划、审批等方面的审批手续
四、实施电动汽车牌照、税收、购置费等税赋优惠
五、健全技术研发体系
六、强化立法措施,限制排放超标汽车
七、加强公众宣传与参与,提高社会环保意识
第六节 武汉市电动汽车示范运营现状及政策研究
一、“十五”期间武汉市电动汽车示范运营发展回顾
二、武汉电动汽车商业化运作经验
三、促进武汉市电动汽车示范运营的相关政策及措施
第三部分 产业化与运行模式探析
第六章 我国电动汽车产业现状
第一节 电动汽车产业化的途径
一、依靠市场拉动,促进电动汽车市场走向成熟
二、依靠政府主导力量,促进电动汽车市场产业化
三、顺应传统汽车产业发展规律,促进汽车产业结构优化
第二节 从产业经济的角度分析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化中的关键点
一、发展规律
二、与我国国情相结合
三、与国际电动汽车产业接轨
第三节 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概况
一、电动汽车与内燃机汽车的比较优势和劣势
二、国外电动汽车发展现状
三、我国电动汽车发展概况
四、我国电动汽车初步具备产业化条件
五、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化尚须过三关
第四节 2007年我国电动汽车的研制和产业发展现状
一、三类电动汽车都有大发展
二、关键零部件技术获得突破
三、官、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初步形成
第五节 混合动力电动公交车产业化构想
一、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发展概述
二、混合动力电动城市公交客车产业化分析
三、混合动力电动城市公交客车产业化建议
第六节 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化中心城市的选择
一、建设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化中心城市的现实意义
二、产业化中心城市的区位因子分析
三、产业化中心城市评价选择模型的建立
四、建设电动汽车产业化中心城市的战略实施建议
第七章 我国电动汽车商业化运行模式探析
第一节 电动汽车商业化运行的功能定位
一、电动汽车商业化运行的意义
二、电动汽车商业化运行的政府职能性质
三、电动汽车商业化运行的服务属性
四、电动汽车商业化运行的特征
第二节 电动汽车商业化运行模式探析
一、电动汽车商业化运行模式研究
二、不同模式的优缺点
三、三种模式适用条件的比较分析
第三节 我国电动汽车商业化运营模式探讨
一、电动汽车运营实体构成
二、电动汽车商业化运营车型选择
三、电动汽车运营方案
四、国家优惠政策
第四节 纯电动汽车运营模式及经济性探讨
一、国内外电动汽车运营模式
二、电动汽车运营基本模式及其特点分析
三、我国发展纯电动汽车以及运营模式的探讨
四、电动汽车使用经济技术分析
第五节 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共生模式研究
一、共生的概念及共生模式的分类
二、影响电动汽车产业共生模式的因素
三、电动汽车产业共生模式选择
第八章 我国电动汽车示范运营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一节 我国电动汽车示范运营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一、我国电动汽车示范运营现状
二、电动汽车示范运营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电动汽车示范运行项目介绍
一、株洲市电动汽车示范运行情况简介
二、2006年杭州电动汽车示范运行项目正式启动
三、2006年电动汽车示范运营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进一步完善
四、2007年天津举行电动汽车公交示范运行工作推动会
第四部分 电动汽车项目及零部件进展状况
第九章 我国企业、高校和研究所的电动汽车项目
第一节 我国企业的电动汽车项目
第二节 中国高校和研究所的电动汽车项目
第十章 我国电动汽车零部件工业进展状况
第一节 电动汽车蓄电池供应商
第二节 电动汽车燃料电池供应商
第三节 电动汽车电机供应商
第四节 电动汽车超级电容器供应商
第五节 电动汽车充电机供应商
第五部分 发展趋势及策略
第十一章 电动汽车的市场前景分析
第一节 电动汽车的市场定位分析
一、定位标准
二、定位依据
第二节 中国电动汽车波特竞争模型分析
一、行业现有竞争者分析
二、潜在竞争者分析
三、替代者分析
四、消费者讨价还价能力分析
五、供应者讨价还价能力分析
第三节 国外电动汽车发展策略及对我国的启示
一、国外促进电动汽车发展的策略
二、国外电动汽车发展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启示
第四节 电动汽车未来发展环境
一、电动汽车发展将继续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
二、相关政策、标准和法规的实施将为电动汽车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重大活动将为电动汽车的初期市场培育和市场导入提供良好的契机
四、外部因素的推动
第五节 电动汽车的市场前景分析
一、世界电动汽车产业的市场前景分析
二、我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市场前景分析
第六节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研究开发及前景展望
一、发展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可行性
二、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分类及其特点
三、我国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研发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关键技术
四、混合动力汽车的前景展望
五、2010年中国混合动力汽车市场将进入快速增长期
第十二章 重大工程对电动汽车发展的影响分析
第一节 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
一、奥运会、世博会重点采购电动汽车
二、奥运场馆用电动汽车研究
第二节 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建设
第十三章 电动汽车的发展趋势及前景展望
第一节 电动汽车的发展趋势
一、纯蓄电池驱动的超微型汽车
二、驱动电机呈多样性发展
三、混合动力汽车
四、燃料电池汽车成为竞争的焦点
第二节 “十一五”期间电动车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与若干重大取向
一、我国加速发展轻型电动车的基本定位
二、我国电动车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取向
三、加速电动车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第十四章 电动汽车发展与投资策略
第一节 我国电动汽车发展的优劣势与对策
一、我国电动汽车发展的优势和不足
二、我国电动汽车发展对策探讨
第二节 电动汽车的示范运行推广策略
一、概述电动汽车推广的条件分析
二、电动汽车推广应着重解决的问题
三、电动汽车推广的措施
四、电动汽车推广的方法——兼析产业发展布局方案设计
第三节 电动汽车投资策略与建议分析
第四节 电动汽车高成本因素与策略分析
一、高成本原因分析
二、策略分析

汽车